卵圆孔是心脏房间隔胚胎时期的一个生理性通道,正常情况下婴儿在出生后 2 个月左右融合,若超过 1 岁未能融合则形成卵圆孔未闭。
即使是成年人,也有 20% ~ 25% 人群卵圆孔不能完全闭合,卵圆孔未闭是目前成人中最为常见的先天性心脏异常。
卵圆孔是心脏房间隔胚胎时期的一个生理性通道,正常情况下婴儿在出生后 2 个月左右融合,若超过 1 岁未能融合则形成卵圆孔未闭。
即使是成年人,也有 20% ~ 25% 人群卵圆孔不能完全闭合,卵圆孔未闭是目前成人中最为常见的先天性心脏异常。
卵圆孔未闭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因素及孕期环境因素有关。
大多数卵圆孔未闭保持无症状的状态,偶尔会由于某些导致左右心房压力差改变的因素(如深呼吸、咳嗽、搬重物、用力排便、体位变化)而出现症状,常在因其他原因进行检查时发现。
儿童期症状
成人期症状
本病的常见并发症有:
卵圆孔未闭病因不明,没有特殊的预防措施。可以通过定期体检发现。建议在新生儿期行超声心动图筛查,及早发现,以得到及时治疗。
当医生怀疑是卵圆孔未闭时,常通过问诊、听诊、心电图、心脏彩超、经颅多普勒超声声学造影等检查来确诊。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问诊:医生通过详细询问患者基础疾病情况,排除心功能不全、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可引起上述症状的疾病。
听诊:医生通过听诊患者心跳节律、有无杂音等,鉴别诊断其他心脏疾病。
心电图:通过心电图或 24 小时动态心电图,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脏乱跳(如房颤、室颤等疾病),可为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心脏彩超:包括经胸心脏彩超、经食管心脏彩超、右心导管检查。
经胸心脏彩超及经胸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属于无创检查方法,可帮助确诊卵圆孔未闭。
经食管心脏彩超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是诊断卵圆孔未闭的“金标准”和首选方法,可准确测量卵圆孔的大小、是否有血栓形成等。
右心导管检查:又名心腔超声心动图,通过导管技术经过静脉将探测器插入右心房,确诊是否有卵圆孔未闭,定位卵圆孔未闭封的位置。
经颅多普勒超声声学造影:又名经颅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发泡试验,是无创检查,该检查无法测量卵圆孔未闭的大小,属于一个间接检查,一般用于早期筛查和术后随访。
对比分析双源 CT 冠状动脉成像:可清晰显示卵圆孔未闭,帮助明确诊断。
心脏 MRI:可清晰显示孔径很小的卵圆孔未闭,漏检率低,检查费用高。
计算机断层扫描肺血管造影:用于检查有无肺栓塞,一般有呼吸困难时建议行该项检查。
卵圆孔未闭无明显症状且无并发症时无需治疗,定期门诊随访即可。出现不明原因的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顽固或慢性偏头痛等并发症的卵圆孔未闭患者,需进行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包括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主要对于第一次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发作,且无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时,推荐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预防再次发生卒中等,介入封堵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可以关闭卵圆孔,为病因治疗。
介入封堵术
介入封堵术是一种在局麻下进行的微创手术,手术过程中患者是清醒的,具有痛苦小、恢复快的特点。一般术后 12 ~ 24 小时就可以下床活动。
其原理是通过大腿根部的股静脉将一根导管送入右心房,穿过未闭卵圆孔至左心房,释放专用封堵器,进而关闭卵圆孔,从而达到根治的目的。
外科手术
外科手术治疗创伤大,并发症多,目前大部分外科修补卵圆孔未闭已被介入封堵治疗所替代,现在多应用于特殊情况下,如在其他心脏疾病的外科治疗中发现卵圆孔未闭的存在。
卵圆孔未闭大多可自行愈合,未愈者可考虑在 3 ~ 5 岁时进行介入封堵治疗。
卵圆孔未闭多无症状,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不大。
卵圆孔未闭可能会增加脑卒中、其他脑血管疾病、偏头痛、减压病、心肌梗死、低氧血症等疾病的发生风险,严重时可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