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又称半身不遂,即半个身体的完全麻痹,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枢神经性损伤,导致一侧肢体(上、下肢)瘫痪,常伴有同侧脑神经损伤,多见于颅内病变或脑卒中。
好发于中老年人。
主要表现为同侧上、下肢瘫痪。
偏瘫又称半身不遂,即半个身体的完全麻痹,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枢神经性损伤,导致一侧肢体(上、下肢)瘫痪,常伴有同侧脑神经损伤,多见于颅内病变或脑卒中。
好发于中老年人。
主要表现为同侧上、下肢瘫痪。
偏瘫病因多样复杂,主要由缺血性卒中引起,此外出血性脑卒中、肿瘤、外伤、感染、自身免疫病等因素,也可通过损伤神经系统而引起偏瘫。
下述人群更容易患偏瘫,需加以注意:
大多数患者会出现面部麻木、口角歪斜、流涎、鼻唇沟变浅等症状。少数患者可合并有手指麻木,伸不开,不能完成精细动作等,也可以合并吞咽功能障碍、交流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心理障碍、意识障碍等。
按照偏瘫的程度,可分为轻瘫、不完全性瘫痪和全瘫。
临床上,常用 6 级肌力评定标准对瘫痪的程度进行分级。
偏瘫的进展过程可能会出现压疮、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本病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其他辅助检查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治疗目的主要是使患者能够尽可能地独立生活,并为他们提供高质量的生活。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职业治疗、行动辅助工具和支撑设备、针灸治疗等。
瘫痪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关注用药注意事项、复查、饮食、运动、心理管理等。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康复治疗可以降低患者的残疾程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早期康复训练能够提高偏瘫患者的运动和认知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
康复时机:为了避免过早活动加重原发神经性损伤,一般主张患者在生命体征稳定 48 小时后,原发疾病无加重的情况下开始康复。
康复周期:Brunnstrom 将偏瘫康复分为 6 期,评判依据为患者上肢、手和下肢肌张力与运动模式的变化。
1 期为患者不出现随意运动。
2 期为患者开始出现随意运动,并能引出联合反应、共同运动。
3 期为患者的异常肌张力显著增高,可随意出现共同运动。
4 期为患者的异常肌张力开始下降,共同运动模式被打破,开始出现分离运动。
5 期为患者肌张力逐渐恢复,并出现精细运动。
6 期为患者的运动能力接近正常水平,但运动速度和准确性比健侧差。
按照疾病时期进行的康复
急性期康复治疗:发病后的 1-2 周,相当于Brunnstrom分期 1-2 期,通过被动活动和主动参与,促进偏瘫侧肢体肌张力的恢复和主动活动的出现,同时也要通过调整肢体和体位转换来预防压疮、关节肿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泌尿和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
恢复早期康复治疗:发病后 3-4 周,相当于Brunnstrom 分期 2-3 期,除急性期治疗外应抑制肌痉挛,促进分离运动恢复,加强患肢主动活动。
恢复中期康复治疗:发病后 4-12 周,相当于Brunnstrom分期 3-4 期,加强协调性和选择性随意运动,结合日常生活进行上、下肢实用功能的强化训练,同时抑制异常肌张力。
恢复后期康复治疗:发病后 4-6 个月,相当于Brunnstrom分期 5-6 期,抑制痉挛,纠正异常运动模式,改善运动控制能力,促进精细运动,提高运动速度和实用性步行能力,掌握日常生活活动技能,提高生存质量。
后遗症期康复治疗:有些在发病后 6-12 个月,有些在发病后 1-2 年。加强残存和已有功能的恢复,包括矫形器、步行架和轮椅的应用。防止异常肌张力和挛缩的进一步加重,避免骨质疏松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