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毛膜是妊娠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组织,属于胎盘滋养细胞。
绒毛膜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可继发于葡萄胎、流产或足月分娩以后,少数可发生于异位妊娠(宫外孕)后。
本病好发于育龄期女性。
主要症状有阴道不规则流血、子宫增大、腹痛、假孕、卵巢囊肿等。
绒毛膜是妊娠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组织,属于胎盘滋养细胞。
绒毛膜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可继发于葡萄胎、流产或足月分娩以后,少数可发生于异位妊娠(宫外孕)后。
本病好发于育龄期女性。
主要症状有阴道不规则流血、子宫增大、腹痛、假孕、卵巢囊肿等。
学术界曾提出许多假说,但仅能解释部分现象,本病发生的原因至今仍未明确。
绒毛膜癌可继发于正常或不正常妊娠后,即继发绒癌的前次妊娠可为足月分娩,也可为流产、异位妊娠或葡萄胎。前次妊娠后至发生绒毛膜癌,间隔时间不确定。
主要症状包括阴道流血、子宫增大、腹痛、假孕、卵巢囊肿等。
易发生转移,主要经血行播散,其特点为破坏血管,所以当其转移至身体各部位时可出现相应部位出血的相关表现。
阴道流血:本病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前次正常或不正常妊娠后出现持续、不规则的阴道流血。也可经历一段时间正常月经后再停经,而后又出现异常的阴道流血。
子宫增大:子宫长时间未恢复至正常大小,也可能因肌层内病灶致子宫不均匀增大。
腹痛
子宫内病灶若穿破浆膜层可引起急性腹痛及腹腔内出血症状。
若子宫病灶坏死继发感染,则表现为腹痛和脓性白带。
假孕症状:如乳房增大、乳头及乳晕着色等。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及雌、孕激素水平异常有关。
卵巢囊肿:由于 hCG 为持续高水平状态,在葡萄胎、流产或足月妊娠时产生的卵巢黄素化囊肿仍可持续存在,不会消失。
除了上述表现,本病还可能会出现下列转移症状:
肺转移:本病最常见的转移部位(80%)。
典型表现为胸痛、咳嗽、咯血及呼吸困难,常为急性发作,但也可迁延数月。
少数情况下,因肺动脉滋养细胞瘤栓形成,可造成急性肺梗死,并出现肺动脉高压、急性肺功能衰竭、右心衰竭等表现。
另外,肺转移也可无症状,通过胸片或肺 CT 才能发现。
阴道转移
转移病灶常位于阴道前壁及穹隆部位,呈蓝紫色结节。
若病灶破溃可引起出血,破溃处如有血管,可发生阴道大出血。
肝转移
病灶较小时可无症状,也可表现为右上腹或肝区疼痛、黄疸等。
若病灶穿破肝包膜可出现腹腔内出血,甚至导致死亡。
肝转移是预后不良的因素之一。
脑转移:预后凶险,为主要的致死原因,一般同时伴有肺转移、阴道转移。脑转移的形成可分为 3 个时期:
瘤栓期:表现为一过性脑缺血症状,如猝然跌倒、暂时性失语、失明。
脑瘤期:即癌细胞增生侵入脑组织形成脑瘤,出现头痛、喷射样呕吐、偏瘫、抽搐直至昏迷。
脑疝期:因脑瘤增大及周围组织水肿、出血,造成颅内压升高,脑疝形成,压迫生命中枢,最终死亡。
其他转移
膀胱、肾脏转移可致血尿。
胃肠道转移可致便血、呕血。
脊柱、脾脏等也可出现罕见转移。
本病病因未明,尚无有效的预防方式。高危人群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本病主要依靠病史问诊、体格检查、血清 hCG 测定、B 超、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等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绒毛膜癌的治疗原则为采用化疗为主、手术和放疗为辅的综合治疗。根据肿瘤分期和预后评估结果等,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化疗、放射治疗和手术治疗。
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常用化疗药物:甲氨蝶呤、放线菌素 D、5 氟尿嘧啶、环磷酰胺、长春新碱、依托泊苷等。
化疗副作用
以骨髓抑制造血功能障碍为主,表现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量下降。
其次为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等),肝功能损害也常见,治疗过程中应注意防治。
部分还会出现脱发,停药后可逐渐恢复。
停止指征:hCG 连续 3 次阴性后,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如下处理:
低危者至少给予 1 个疗程的化疗,而对于化疗过程中 hCG 下降缓慢和病变广泛者可给予 2~3 个疗程的化疗。
高危者继续化疗 3 个疗程。
治愈标准:化疗需持续到症状、体征消失,hCG 每周测定一次,连续 3 次阴性后,再巩固 2~3 个疗程,随访 5 年无复发者为治愈。
绒毛膜癌对放疗也敏感。但临床应用较少,主要用于肝、脑转移和肺部耐药病灶的治疗。
无化疗时代死亡率极高。
现采用化学治疗及 hCG 监测技术的应用后,多能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治愈率可高达 90% 及以上。
治愈后对再生育、妊娠和后代没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