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癌是由阴道内发生基因突变的癌细胞无限增殖所形成的恶性病灶,常见于老年以及绝经后女性,典型表现是阴道异常流血、流液。高危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的持续感染大约与 78% 的阴道癌有关。按癌细胞类型可分为:鳞癌、腺癌、黑色素瘤、葡萄状肉瘤。
阴道癌是由阴道内发生基因突变的癌细胞无限增殖所形成的恶性病灶,常见于老年以及绝经后女性,典型表现是阴道异常流血、流液。高危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的持续感染大约与 78% 的阴道癌有关。按癌细胞类型可分为:鳞癌、腺癌、黑色素瘤、葡萄状肉瘤。
导致阴道癌发生的确切原因还不完全清楚。可能和以下危险因素相关:
下述人群更容易患阴道癌,需加以注意:
早期的阴道癌患者常常是没有自觉症状的,是通过体检发现的。阴道癌最常见的症状是阴道异常排液或阴道不规则流血,也可以表现为性生活后出现出血。如果出现排便困难、排尿困难、疼痛、甚至可以自己摸到包块等症状,可能是肿瘤压迫或侵袭到邻近器官如直肠或膀胱等所导致,这时候肿瘤就属于相当晚期了。
阴道癌早期通常不会引起明显的体征和症状。
随着阴道癌的病情进展,典型的临床表现为:
不规则阴道流血:尤其是绝经后阴道流血,流血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出血量也各不相同。
阴道分泌物增多:肿瘤表面坏死组织若发生感染,可导致阴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呈水样、脓样或带有血液。
阴道癌进展至晚期,可能影响周边组织或引发全身性症状:
压迫或侵犯膀胱及尿道时,可引发尿频、尿急和血尿。
压迫或侵犯直肠时,可引发排便困难、排便不尽感和便血。
消瘦、乏力。
严重贫血。
阴道癌如果未能得到控制,癌细胞可向周边或全身各器官扩散、转移。
由于阴道癌病因不太明确,所以并没有特别有效的预防方法。
本病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并综合妇科检查、阴道镜检查,组织活检,以及全身各部位的影像学扫描,通过一系列的鉴别分析可作出临床诊断,并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和侵犯范围,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妇科检查:
阴道内是否有肿块,或菜花状溃疡。
病灶部位进行细胞涂片,检查是否存在癌细胞。
阴道镜检查:
对阴道内的各个部位,尤其是疑似病变部位进行细致的观察。
取样交由病理科进行组织活检,鉴别分析是否为肿瘤组织,以利于早期确诊。
周边组织和全身检查: 由于阴道出现癌症转移灶的几率高于原发性阴道癌,因此医生还需要对阴道周边组织和全身各部位进行全面的检查,明确没有其他癌症原发灶存在。
阴道癌的治疗以手术和放疗为主,化疗为辅。临床医生会综合考虑阴道癌患者的年龄、病理类型、病变大小、部位和范围及患者的意愿,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医生会与患者及家属开展充分的沟通,详细解释治疗的获益与风险,共同制定最适合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决策。
一般来说,阴道癌的治疗方案根据临床效果和治疗目的可以分为:
治愈性治疗
传统外科手术或腹腔镜微创手术: 适用于早期病例,例如 Ⅰ 期患者;放疗后局部癌组织残留或局部复发的患者。
放疗包括体外照射与近距离放疗:适用于各期别的阴道癌患者,绝大多数患者都会接受放疗。
化疗在阴道癌治疗中处于辅助地位:多与放疗或手术联合应用于晚期阴道癌患者。
姑息性治疗
旨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不适症状。
对于一般情况差,且已有区域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的晚期阴道癌患者,可施行姑息性放疗或化疗方案。
手术治疗多适用于早期病例,但阴道癌根治性切除的损伤较大。
放疗是阴道癌的主要治疗方式,随着技术进展,治疗的针对性更强,疗效更好。
化疗是阴道癌重要的辅助治疗方式,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
应该改善生活方式,健康饮食。
每天确保足量饮水,以清淡、富有营养的食物为主,摄入足量的水果、蔬菜。
戒烟戒酒。
避免刺激、辛辣的食物,以及高脂、高糖的食物。
如果食欲不振,可以采取少食多餐的方法。
卧床者需定时翻身;若可以下床走动,每天最好进行适度运动。
加强疾病管理,及时处置不良反应,争取实现最佳疗。
详细记录治疗期间的病情变化情况,以便于医生适时调整治疗方案。
坚持定期随访,及时应对可能发生的病情变化。
面临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力,必须找到适合的方式缓解症状和情绪。
可以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文娱活动。
与家人和朋友加强沟通、交流,排遣不良情绪,舒缓紧张心情。
进行了腹腔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肠管之间可能会有一些粘连,饮食上需要注意,不吃容易导致肠梗阻的食物,如粘豆包等,另外注意少食多餐,利于消化。
进行了盆腔放疗的患者,易出现腹泻,因此,饮食上应避免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防止导致腹泻或加重腹泻,可适当补充肠道益生菌。
在接受治疗后,定期随访,尽早发现癌症复发是很重要的。
第一年每 1 至 3 个月检查一次。
第二、三年每 3 至 6 个月检查一次。
三年后,每年检查一次。
随访时应行阴道细胞学检查,必要时应行阴道镜和相关影像学检查。
阴道癌预后主要取决于疾病进展,此外,还与癌细胞类型、患者年龄、患者状态有关。一般来说,及时发现尽早治疗,患者年龄较小、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预后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