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息肉是指子宫内膜组织增生,形成的突出于宫腔内的息肉状赘生物,可呈单个或多个出现。
本病好发于 35 岁以上女性。
单发性子宫内膜息肉(只长了一个息肉)多没有症状,多发性、弥漫型者(长了多个息肉)常有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阴道流血等症状。
子宫内膜息肉是指子宫内膜组织增生,形成的突出于宫腔内的息肉状赘生物,可呈单个或多个出现。
本病好发于 35 岁以上女性。
单发性子宫内膜息肉(只长了一个息肉)多没有症状,多发性、弥漫型者(长了多个息肉)常有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阴道流血等症状。
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本病的发生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
长期炎症刺激:慢性妇科炎症的长期刺激会诱发息肉并促使息肉生长。
内分泌紊乱:内分泌紊乱会刺激子宫内膜生长,可能导致息肉出现。
雌激素水平过高:如卵巢功能亢进、肝硬化等疾病。
更年期或闭经过早、过晚的女性。
感染:分娩、妇科手术操作引起的机械损伤及病原体感染子宫内膜后会引起炎症,长期刺激后会引起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
肥胖:子宫内膜息肉似乎与肥胖有关,有研究表明:体质指数(BMI)大于等于 30 的女性息肉发病率相对较高。
多数单发性子宫内膜息肉(只长了一个息肉)的患者没有症状;多发性、弥漫型的患者(长了多个息肉),常有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阴道流血。
阴道不规则出血
主要表现为与之前月经比较,月经量明显增多、月经紊乱、经期延长。
绝经后子宫异常出血。
有时会排出具有恶臭味的血性分泌物,说明息肉较大,或继发感染。
症状轻重与息肉的数量、大小及位置无关。
白带异常:少数息肉较大的人可出现白带增多(与以前白带量相比),或白带夹杂血丝。
宫颈口可见到或触及肿块:可能为突出于宫颈的息肉。
腹痛:常于月经后半期开始,进行性加重,随着月经干净后逐渐消失。可能是由于子宫内膜息肉的阻碍,导致经血排出不畅所致。
本病的常见并发症有:
本病病因未明,也没有特别的预防方法,高危人群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下方法或许会对降低发生子宫内膜息肉的风险有所帮助:
本病主要依靠妇科检查、超声、宫腔镜、阴道分泌物检查、病理检查等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子宫内膜息肉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
本病的主要治疗手段。
手术适应证
有症状的女性,无论绝经与否,都应该给予手术切除息肉。
对于无症状的绝经前女性,如果具有以下特点,也建议给予手术切除息肉:
息肉直径 > 1.5 cm
多发息肉
息肉从宫颈脱出
不孕
绝经后女性,由于绝经后息肉恶变的风险最高,因此我们也建议及时给予息肉切除。
手术方式
手术治疗后注意会阴卫生,禁性生活、禁盆浴 2 周。
定期随诊,并要注意复发及恶变,及时进行处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术后运动
子宫全切或次全切除者,术后需要卧床休息,7~10 天可下床活动。
宫腔镜患者一般 3 天内就可以下床活动。
日常运动:运动强度不应过高,每次运动不超过半小时,一周运动 2 到 3 次。
本病预后良好,经过正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可以痊愈,生活质量提高。但不排除复发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