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刘毅 三甲
刘毅 副主任医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骨科

拇外翻的流行病学

2820人已读
拇外翻的流行病学
拇外翻是拇趾最常见的畸形,指拇趾向足外侧偏斜。临床上把拇外翻角大于15度的拇趾外翻都称做拇外翻。拇外翻并不一定产生症状,当拇外翻造成拇囊炎,或是更严重的造成第一跖趾关节骨关节炎时,产生第一跖趾关节的疼痛,或通常认为的“拇指疼痛”。
不同的文献报道拇外翻的发病率相差较大,从2%至50%,Myerson报道为2%至4%。根据美国国家卫生中心统计,拇外翻的发病率为5.1%。很多研究人员认为拇外翻的发病有明显的遗传性,患者以女性为主,男女比率为1:9~15[2][4]。拇外翻的发病有明显的母系遗传倾向[2],77%至94%的拇外翻患者的母亲或是祖母、外祖母有拇外翻病史[8]。接受拇外翻手术治疗的患者中,女性占90%[5]
拇外翻发病是骨骼发育成熟后才出现的疾病。据Piggott和Hardy报道,46%至95%的拇外翻患者在20岁之前发病[6]。在两项对成年人的研究中,Coughlin报道拇外翻发病的年龄在30至50岁之间[7]。多数拇外翻患者都有数十年的病史,但是往往是在年龄较大后才开始注意足部的畸形。86%的患者的拇外翻畸形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1]
人两足对称发病的比率并不清楚,Coughlin的研究统计,根据病史、查体和影像学表现,84%的患者为双侧对称发病[1],而肢体的利侧与发病的相关性并无报道。
拇外翻流行病学的调查现在我国内还无数据供参考。
拇外翻的病因
目前认为拇外翻最主要的病因是遗传因素,此外还有穿鞋,平足,第1跖骨过长或过短。
有的研究人员认为,拇外翻只出现在穿鞋的人群中[9]。Hoffman报道,在菲律宾和中非的调查发现,当地人不穿鞋前足呈扇形,拇趾直。穿鞋后足趾受挤压,向中间靠拢。Sim-Fook和Hodgson的调查分析中,118名穿鞋的人,有33%出现了拇外翻,而相对比的107名不穿鞋的人只有2%出现了拇外翻。Kato报道古日本人的足印图中没有见到拇外翻的畸形,由于穿西式鞋的人增多,日本人拇外翻的发生率比过去明显增加。
很多国外的研究学者报道了平足和拇外翻存在相关性,但是也有部分学者不同意此观点。Coughlin报道,约11%至15%的拇外翻患者有平足症[1]
拇外翻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拇外翻于1871年由Carl Heuter提出的足部疾病[1],指足部拇趾向外偏斜,超过正常生理角度的一种足部畸形,是前足最常见的病变之一。拇外翻是拇趾最多发的疾病,病理变化中最直观的变化之一是拇趾外翻,同时并发有第1跖骨的内收。此外,相关的前足改变还包括:第2、3跖骨头转移性跖骨痛,第2、3跖骨下痛性胼胝,外侧足趾骑跨畸形和锤状趾畸形等[2]
拇外翻患者就诊的主诉通常是拇囊内侧疼痛,第1跖趾关节疼痛,跖骨痛,穿鞋困难,外侧足趾畸形和足部痛性胼胝。初期临床症状主要是第1跖趾关节内侧形成拇囊炎,关节囊内侧红肿、肿胀,形成滑囊炎造成疼痛。随着拇外翻病情加重,第2、3跖骨下形成胼胝,外侧跖骨痛,拇指外翻畸形更为加重,患者穿鞋困难,关节内出现疼痛。第2趾在拇趾上方骑跨,外侧足趾因拇趾挤压向外偏斜,部分患者外侧足趾锤状趾畸形,近趾间关节背侧形成痛性胼胝。拇外翻造成第1跖趾关节面互相不适合。多数年龄较大的老年患者因为关节面对合不良,形成关节内应力异常,出现第1跖趾关节骨性关节炎,关节间隙狭窄,活动受限,造成持续疼痛。X线表现有关节内软骨破坏,软骨下骨空洞形成等。年青的拇外翻患者可见到第1跖趾关节面倾斜,关节面与足的力线成角。拇外翻的角度过大,而第1、2跖骨间的夹角并不大。
临床查体可见足内侧第1跖趾关节内侧关节囊增生,形成红肿。部分患者有足弓塌陷。由于第1跖趾关节受力异常,第2、3跖骨下的压力增高,足外侧跖骨头下形成胼胝或痛性胼胝。部分患者外侧足趾伴发畸形,或是近趾间关节背侧痛性胼胝。多数患者关节活动范围基本正常,但是大部分患者活动时诱发关节的疼痛。此外患者还可能并发第1跖楔关节松弛。
拇外翻的影像学表现有:第1跖骨内翻,拇趾远、近节趾骨外翻,拇趾旋前,足弓塌陷。X线测量通常可见第1、2跖骨间夹角增大,拇外翻角增大,籽骨脱位。此外相关的影像学表现还有跟骨倾斜角减小,第1跖趾关节突出度增加等等[1][2][3][9]
拇外翻的诊断以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为依据。
拇外翻的治疗
拇外翻的治疗方式多样,目前较为确切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对于松弛性的,畸形程度较轻的患者也采取保守治疗,但是效果并不明确,治疗的有效性也没有明确的统计数据支持。保守治疗有四部分:穿宽松鞋,对症治疗,使用矫形支具和功能锻炼。常见的矫形支具有拇外翻顺趾垫,夜间矫形夹板等。
拇外翻的手术治疗以截骨矫形手术为主,治疗的目的是纠正拇趾外翻,切除第1跖骨内侧多余骨赘,纠正第1、2跖骨间夹角,稳定足内侧序列,第1跖趾关节功能重建,调整各跖骨头下的负重[2]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刘毅
刘毅 副主任医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