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遗传性肾炎
遗传性肾炎又称Alport综合征(AS),是以肾脏损害为主,并伴发耳聋及眼部异常的遗传性疾病。因其肾功能常呈缓慢进行性恶化过程,尤其男性患者进入肾功能衰竭的年龄小而受到临床重视。自1902年Guthrie报道该病以来,国外已对AS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病理,以及免疫组化、基因定位、克隆、基因突变的分析研究。现已证明AS是一种遗传异质性疾病,可有三种遗传方式。
临床表现
(1)肾病变多在十岁前发病。血尿为本病最突出表现,并常为首发症状。可为肉眼血尿、可为镜下血尿,但肉眼血尿在成年后较少见。血尿间断或持续,均多在非特异性上呼吸道感染、劳累及妊娠后加重。AS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肾功能呈慢性、进行性损害。男性尤为突出,常在20~30岁时进入终末期。女性绝大多数病变较男性轻,进入肾衰晚或不发生肾衰。据欧洲透析与移植协会统计,男女之比为4:1。同其他肾脏病一样,高血压及贫血常伴慢性肾衰出现。
(2)耳病变高频性神经耳聋是本病另一重要特征,约30~50%病人受累,男性较多见。听力障碍也常在10岁前发生,但早期轻症病例需作电测听才能发现,以后逐渐加重。有作者报道,该病听力障碍程度与肾损害程度平行,能粗略地以耳聋程度估计肾功能损害。耳聋多为双侧。
(3)眼病变眼部病变包括近视、斜视、眼球震颤、圆锥形角膜等。在眼部众多病变中,一般认为球形晶体及黄斑周边微粒为本病特异表现,二者常伴随出现。
(4)其他器官病变①神经:大脑机能障碍,多神经病,进行性神经性腓骨肌萎缩及红斑性肢痛病。②肌肉:食管肌肥厚,食管、器官支气管及生殖器平滑肌瘤。③血液:巨血小板病,或巨血小板合并粒细胞胞浆包涵物。④内分泌:抗甲状腺抗体及甲状旁腺机能低下。⑤氨基酸代谢障碍:高脯氨酸血症、高羟脯氨酸血症等。
诊断要点
Alport综合征的诊断包括临床-病理及基因两个水平的诊断,后者目前正在使用中。由于仅性连索显性遗传的致病基因被定位和克隆,故基因诊断目前仅适用于该类遗传的家系。若基因诊断成功,能检出无症状致病基因携带者(多为女性),并能做产前诊断,因此在优生优育上将发挥重大作用。
在临床-病理诊断上,要点如下:①阳性家族史。遗传方式绝大多数为性连索显性遗传,其次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极少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②临床上呈现肾脏病(血尿及进行性肾功能不全)、耳病变(高频性神经耳聋)及眼病变(前球形晶体及黄斑中心凹周围微粒)。③肾组织电镜病理检查见GBM广泛变厚、劈裂,并常与变薄的GBM并存。④抗胶原ⅣNC1抗体作免疫荧光检查,表皮基底膜及GBM均不着色(男性)或仅节段浅染(女性)。
Alport综合征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1)良性家族性血尿病人有阳性家族史,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临床上典型表现为无症状性血尿。肾功能始终正常且不伴耳眼病变是与Alport综合征得明显区别。肾活检光镜病理检查正常,免疫荧光阴性,而电镜下GBM弥漫变薄。
(2)指甲-髌骨综合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有指甲发育不良及骨关节发育不全等病变,而无耳聋及眼疾。肾脏病主要表现为蛋白尿,镜下血尿、水肿及高血压,病程相对良性,仅10%病例进入肾衰。肾活检光镜及免疫荧光镜所见无特异性,但电镜下GBM增厚呈花斑或虫蛀状、有膜内纤维丝可以与Alport综合征鉴别。
影响预后的临床病理指征:①性别:总的来看男性预后比女性差,这主要指的是性连索显性遗传家系的男病人,而常染色体遗传者未必如此。②蛋白尿:较公认的是发生重度蛋白尿及肾病综合症者预后差。③耳聋:有人认为耳聋严重者预后差,男性尤如此,但也有人认为耳聋与预后无关。④有前球形晶体及黄斑中心凹周围微粒表现者预后差。⑤GBM病变:不少作者观察到电镜下GBM广泛增厚分层者蛋白重、预后差。总之,有上面这些因素者预后可能较差,但决不能反之认为无这些因素预后就好。
本文是郭兆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