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流性食管炎——教案
授课内容 |
反流性食管炎 |
学时数 |
2 | ||
教学目的 |
掌握反流性食管炎诊断及治疗 | ||||
重 点 |
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断 | ||||
难 点 |
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机制 | ||||
自学内容 |
反流性食管炎病理改变 | ||||
使用教具 |
多媒体幻灯片 | ||||
相关学科知识 |
病理学 | ||||
教 学 法 |
| ||||
讲授内容纲要、要求及时间分配(可加附页) 教 案 附 页 | |||||
反流性食管炎 v胃食管反流病(GERD):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胸骨后疼痛、反酸、消化不良症状(上腹部饱胀、嗳气等),食管外症状(慢性咽炎、声带嘶哑、气管炎、哮喘等)等临床表现
vGERD:(1)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 (2)非糜烂性食管反流病(negative endoscopy reflux disease,NERD),(3)Barrett食管(BE):食管上皮被胃柱状上皮所替代。肠上皮化生者与食管腺癌关系密切。 一、发生机制 (一)食管抗反流屏障的破坏 1.抗反流屏障:食管下端括约肌(LES)、隔肌脚、隔食管韧带、His角。 uLES是在食管与胃交界线之上3~5cm范围内的高压区。该处静息压约为15~30mmHg。 uLES压过低:LES受损、某些激素(胰升血糖素、CCK、VIP,食物(脂肪、巧克力、酒精、咖啡),药物(钙拮抗剂、地西泮)和吸烟 u腹内压增加:妊娠期、腹水、呕吐、负重劳动 发生机制 病 理 v急性食管炎:上皮坏死脱落,糜烂、浅表溃疡,一般不超过粘膜肌层。 v慢性食管炎:粘膜糜烂、溃疡和纤维化反复形成,可发生瘢痕狭窄。 v显微镜下:鳞状上皮的基底细胞层增生;乳穿延伸至上皮的表面层,伴血管增生;固有层有中性粒细胞浸润;糜烂及溃疡;食管下段被肠化的柱状上皮替代。
二、临床表现 (一)食管症状 1.典型症状:烧心、反流为主要症状。食后1小时左右发生,半卧位或剧烈运动可诱发,服制酸剂后可消失,过热、过酸食物可加重。胃酸缺乏由胆汁反流所致者,效果不著。 2.非典型症状:胸痛,吞咽困难、吞咽疼痛、出血贫血 (二)食管外症状 呼吸道症状:咽喉炎、咳嗽、哮喘、吸入性肺炎 癔球症:咽部不适、异物感、棉团感胃 并发症 (三)并发症 1.上消化道出血 2.食管溃疡、狭窄 3.Barrett食管 :腺癌发生率高30-50倍 反流的胃液侵蚀咽部、声带和气管而引起慢性咽炎、慢性声带炎和气管炎,临床上称之Delahunty综合征。尚可致吸入性肺炎。近年研究表明GER与部分反复发作的哮喘、咳嗽、夜间呼吸暂停、心绞痛样胸痛有关。 辅助检查 v(一)食管滴酸试验(acid perfusion test) :先滴生理盐水,每分钟约10ml,历15分钟。如患者无特殊不适,换用0.1N盐酸,以同样滴速滴注30分钟,敏感性和特异性约80%。 v(二)食管腔内pH测定 : 将一pH电极,拉入食管内,LES之上约5cm处。我国正常24小时食管pH监测pH<4的时间在6%以下,持续5分钟以上的次数≤3次,反流最长持续时间为18分钟。 v(三)食管腔内压力测定 :正常人静止时LES压力约2~4kPa(15~30mmHg),或LES压力与胃腔内压力比值>1。当静止时LES压力<0.8kPa(6mmHg),或两者比例<1,则提示LES功能不全,或有GER存在。 辅助检查 v(四)胃-食管闪烁显像 :在患者腹部缚上充气腹带,空腹口服含有300μCi99mTc-Sc的酸化桔子汁溶液300ml,再饮冷开水15~30ml,以清除食管内残留试液,直立显像。正常人10~15分钟后胃以上部位无放射性存在。否则则表示有GER存在。 v(五)食管吞钡X线检查 较不敏感,假阴性较多。 v(六)内镜检查: A级:局限于一条黏膜皱襞上,黏膜破损长度≤5 mm; D级:融合为全周性的黏膜破损,大于75%食管周径。
1.食管下段局限性痉挛收缩,钡剂通过减缓受阻。 2.管壁有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或纤维化形成的食管狭窄。 3.食管壁扩张受限,蠕动减弱。 4.食管缩短,合并裂孔疝。 影像学表现 诊 断 v反流症状:胸骨后烧心、烧灼痛、反酸,食管外症状 v内镜下反流性食管炎表现 v食管腔内pH测定、食管腔内测压,以及胃-食管闪烁显像,以确定有无GER。 v应用食管滴酸试验,则可确定症状是否由GER所致。 v必要时可作食管内镜及活组织检查来明确诊断。 诊 断 1999年全国反流性食管病研讨会 v有典型的胃食管反流病症状,如明显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等。 v对于无报警症状的病人则须具备下列反流性食管炎的表现 v 反流性食管炎的内镜诊断及分级标准 0级:食管黏膜正常(可有组织学改变)。1级:食管黏膜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无融合现象。 2级:食管黏膜有条状发红、糜烂,并有融合,但非全周性。 3级:食管黏膜病变广泛,发红、糜烂融合,呈全周性或溃疡。 诊 断 1999年全国反流性食管病研讨会 v 反流性食管炎的基本病理改变① 食管鳞状上皮增生,包括基底细胞增生超过3层和上皮延伸。② 黏膜固有层乳头向表面延伸,达上皮层厚度的2/3;浅层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和(或)出血。③ 上皮层内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④黏膜糜烂或溃疡形成,炎细胞浸润,肉芽组织形成和(或)纤维化。⑤ 胃食管连接处以上部位出现Barrett食管改变(即指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取代)。
诊 断-内镜下Savery-Miller分类 诊 断-洛杉矶分类 v心绞痛:胸骨后痛,呼吸困难,常夜间发作。可能误诊为“变异型心绞痛”。 vRE特点: ①胸骨后或下方疼痛多在饱餐后0.5-1小时发生; ②疼痛呈烧灼样,很少绞榨样; ③常伴嗳气、反酸; ④弯腰、下蹲、咳嗽、平卧等常可诱发或加重疼痛; ⑤疼痛时站立、散步或喝温水可迅速减轻,而服用硝酸甘油无效。 鉴别诊断 v2.食管癌:进行性吞咽困难,晚期可出现消瘦、贫血、营养不良甚至恶病质等。 v3.胃溃疡:疼痛多位于胃脘部常呈慢性节律性季节性与周期性发作 鉴别诊断 v4.贲门失弛缓症:下端食管括约肌张力增高,对吞咽的松弛反应减弱,食物不能正常通过贲门。临床表现为间歇性咽下困难、食物反流和胸骨下段疼痛,病情无进行性发展。X线吞钡检查见贲门梗阻,呈鸟嘴状或梭状,边缘光滑,食管下段明显扩张。 v5.感染性食管炎:细菌、真菌、病毒感染所致。 v6.腐蚀性食管炎:吞服强酸(碱)等化学物质病史,早期有咽下疼痛,久之出现食管狭窄。 治 疗 (一)一般治疗 少量多餐,避免刺激;避免餐后即平卧;卧时床头抬高20~30cm,裤带不宜束得过紧,避免各种引起腹压过高状态。 (二)促进食管和胃的排空 1.多巴胺拮抗剂 :甲氧氯普胺(metclopramide,胃复安)和多潘立酮(domperidone,吗丁啉),均为10~20mg,每天3~4次。前者如剂量过大,可导致锥体外系神经症状,故老年患者慎用;后者长期服用亦可致高催乳素血症,产生乳腺增生、泌乳和闭经等不良反应。 2.西沙必利(cisapride) 通过肠肌丛节后神经能释放乙酰胆碱而促进食管、胃的蠕动和排空,几无不良反应。 3.拟胆碱能药 乌拉胆碱(bethanechol)能增加LES的张力,促进食管收缩,加快食管内酸性食物的排空以改善症状,每次25mg,每天3~4次。 治 疗 (三)降低胃酸 ①制酸剂 碱性药物本身也还具有增加LES张力的作用。氢氧化铝凝胶。藻朊酸泡沫剂(gariscon,alginate)含有藻朊酸、藻酸钠及制酸剂,能漂浮于胃内容物的表面,可阻止胃内容物的反流。 ②H2受体拮抗剂 甲氰咪胍(cimetidine)、呋硫硝胺(ranitidine)和法莫替丁(famotidine)等均可选用。疗程均为6~8周。 ③质子泵抑制剂 奥美拉唑(omeprazole)和兰索拉唑(lansoprazole)已广泛使用于临床,前者20mg/d,后者30mg/d,即可改善其症状。 治 疗 (四)联合用药 促动力药和制酸剂联合。 v本病在用经好转而停药后,由于其LES张力未能得到根本改善,故约80%病例在6个月内复发。如在组胺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或多巴胺拮抗剂中任选一种维持用药,或有症状及时用药,则可取得较好疗效。 (五)内镜下治疗(包括并发症): 1.严重食管狭窄:内镜下扩张治疗(扩张、缝合术),但在扩张治疗后,仍需要抗反流治疗。 2.Barrett食管的治疗 治 疗 (五)手术治疗:①食管瘢痕狭窄以及反复出血内科治疗无效;② 但病人不能忍受长期服药;③经扩张治疗后仍反复出现食管狭窄;④ 由反流引起了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
|
本文是张运贵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