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刘红利 三甲
刘红利 主任医师
武汉协和医院 肿瘤中心

认识化疗不良反应----骨髓抑制

5493人已读

骨髓抑制

一、中性粒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ANC)减少是化疗的主要剂量限制性毒性,可增加患者感染的危险性,导致化疗剂量的减少与时间的延误。约25-40%接受常规化疗的患者会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N),当ANC<1,500/mm3,感染危险性增加;当ANC<500/mm3,严重感染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当ANC<100/mm3,10%~20%或更多的患者会发生菌血症。
不同化疗药物对血液系统的影响不同。
化疗药物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严重程度
化疗药物
中性粒细胞减少
严重程度
中性粒细胞减少最低点(天)
(因药物用法而异)
中性粒细胞减少恢复时间(天)
蒽环类
III
10~14
21~24
米托蒽醌
III
6~15
21
白消安
III
延长
1月~2年
卡莫司汀
III
5~6周
6~8周
阿糖胞苷
III
7~9
12~24
12(第一)
22~34(第二)
达卡巴嗪
III
14~28
28~35
放线菌素D
III
14~21
35~46
甲氨蝶呤
III
4~7
12~21
7~13(第一)
15~29(第二)
尼莫司汀
III
28~42
42~56
紫杉醇
III
10~12
15~21
烷化剂
II
10~21
18~40
足叶乙甙
II
7~14
20
氟尿嘧啶
II
9~14
25
羟基脲
II
7
14~21
丝裂霉素
II
28~42
42~56
甲基卞肼
II
25~36
35~50
抗嘌呤类
II
7~14
14~21
卡铂
I~II
19~21
28
苯丁酸氮芥
I~II
7~14
28~35
顺铂
I
6~26
21~45
链脲霉素
I~II
7~14
21
长春碱
I~II
5~10
12~24
除与化疗药物有关外,下列因素增加了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的危险性:曾有化疗所致的严重粒细胞减少,多次化疗史,骨盆等扁骨放疗史;患者年龄> 65 岁,女性,ECOG2以上,营养状态差,免疫功能紊乱;肿瘤侵犯骨髓,肿瘤晚期或未控;伴有肝、肺、心血管等疾病。
[治疗原则]
1.加强全身支持治疗,环境净化、口腔清洁、良好的护理照顾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预防性应用集落刺激因子(CSFs)可减轻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持续时间与严重程度,并可预防致命合并症的发生。
3.粒细胞缺乏伴未控感染时,考虑输注粒细胞。
[处方用药]
1.CSFs应用

(1)预防粒细胞减少
G-CSF或 GM-CSF 5μg/kg/天 皮下注射
化疗结束后1~3天开始,至ANC从最低点(post-nadir恢复至正常。
Pegfilgrastim 6mg/次 皮下注射
化疗结束后1~3天开始,每疗程(3周)重复

(2)治疗粒细胞减少
G-CSF或 GM-CSF 5μg/kg/天 皮下注射
化疗后出现粒细胞减少(ANC<1,500/mm3)或粒细胞缺乏(ANC<500/mm3)时用CSF,至ANC从最低点(post-nadir)恢复至正常。
[注意事项]部分患者用CSF可能引起骨痛,用镇痛药或停药后可缓解。

2.粒细胞输注:每次输注粒细胞≥ 1.0~3.0×1010,可酌情重复。

粒细胞输注标准:
ANC<500/mm3伴严重感染应用适当的抗生素24~48h无效;
ANC<500/mm3伴不明原因发热用广谱抗生素无效。

[注意事项]
骨髓严重抑制时,输注异体WBC可能会出现致命的输血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GVHD),应予足够重视。
粒细胞数>500/mm3或感染控制即应停止输注粒细胞。输注粒细胞可能出现寒战、发热等症状,用消炎镇痛药可缓解。
二.贫血
贫血是一种常见的病征,原因是多样的。癌症患者常伴有贫血,其可能的原因有:出血、溶血、骨髓浸润、营养不良、内照射等,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是重要的癌症患者贫血的原因。而增加化疗剂量、多疗程重复化疗,较常规化疗更易损伤干细胞,导致癌症患者贫血。约40%癌症患者接受顺铂化疗后可出现贫血贫血会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影响疗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应用,可使化疗所致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Hb)增加,输血量减少,生活质量提高。

[治疗原则]
接受化疗的癌症患者,出现贫血时,应查明贫血的原因,予以对因治疗。如排除其他原因,可用EPO治疗。如Hb为 10-11 g/dL, 考虑用EPO治疗,如Hb<10 g/dL,强烈推荐用用EPO治疗。如贫血症状严重或Hb低于8g/dL时,可考虑输注红细胞(RBC)治疗。

[处方用药]
1促红素应用:
(1)EPO 150 u/kg/次 皮下注射 每周3次
如4周后无效,增加剂量至300 u/kg/次,用法同上,如8周后仍无效,停用EPO。

(2)EPO 40,000 u/次 皮下注射 每周一次
如6周后无效,增加剂量至60,000 u /次,用法同上,如12周后仍无效,停用EPO。

(3)Darbepoetin 200 ug/次 皮下注射 每2周一次
如6周后无效,增加剂量至300 ug /次,用法同上,如12周后仍无效,停用EPO。

[点评]
1) 如2周内Hb增加1 g/dL以上,促红素剂量应减少25%。如Hb升至12 g/dL以上,停止使用促红素。
2) 如Hb再次降至12 g/dL以下,再次开始用促红素,剂量较前减少25%。
3) 缺铁会影响EPO的疗效。
4) 用EPO 2周后Hb未能升高0.5g/dL或血清铁蛋白未能升高400ng/mL,预示可能EPO无效。

[注意事项]
1)高血压患者用促红素前需控制血压,并在用药过程监控血压。
2)有血栓形成可能的患者,控制Hb在11~12 g/dL,以减少血栓形成的可能。
3)对促红素失效的患者,应考虑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的可能,如有发生,停用促红素。
2. RBC输注: RBC 200~300mL(2~3U)/次 静脉输注。

贫血症状严重或Hb低于8g/dL时考虑输注RBC以及时纠正贫血

[点评]
输注RBC 1U可增加血中Hb1g/dl。

[注意事项]
输注RBC,可能会导致:(1)输血反应;(2)增加传染病毒性肝炎的机会;(3)铁负荷过重。
三.血小板减少
接受化疗、内照射等治疗的癌症患者,常常发生血小板减少,从而增加患者出血的危险。目前,在肿瘤学方面,血小板输注仍是预防与治疗血小板减少的主要方法。而白细胞介素-11也是可选择的方法。

[治疗原则]
在肿瘤学方面,血小板输注仍是预防与治疗血小板减少的主要方法。血小板减少并伴有活动性出血或需接受侵入性操作的患者,又或血小板减少严重需预防出血的患者,考虑输注血小板。而奥普瑞白介素获准用于预防化疗后严重血小板减少症,以减少血小板输注。
[处方用药]

1.血小板: 1U/10kg/次 或4~6U/次 静脉输注
输注血小板标准:
①血小板≤5,000×109/L;
②血小板6,000~10,000×109/L,伴有出血倾向或发热38℃或急性感染;
③血小板11,000~20,000×109/L,伴有出血;
④血小板>20,000×109/L,伴有威胁生命的出血。

[点评]
(1)血小板计数≥20,000×109/L时,患者极少发生自发性出血。研究表明,接受化疗的癌症患者能够耐受血小板低至5000~10,000×109/L。
(2)每输注1U血小板,可增加体内血小板5,000~10,000×109/L。

[注意事项]
每日输注血小板<24U。

[处方用药]

2.奥普瑞白介素 50 g/kg/天 皮下注射
化疗结束后6~24小时开始,至血小板计数从最低点(post-nadir50,000/L。 恢复至

[点评]
(1)奥普瑞白介素(Oprelvekin)[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 1(rHu IL-11)],刺激巨核细胞增殖并诱导其成熟,导致血小板产生增加。
(2)奥普瑞白介素获准用于预防化疗后严重血小板减少症,以减少血小板输注。开始用药后5~9天,血小板计数开始上升;停止用药后血小板计数仍持续上升,7天后开始回落14天恢复正常。

[注意事项]
奥普瑞白介素可引起液体潴留(表现为外周性水肿、呼吸困难),贫血等。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刘红利
刘红利 主任医师
武汉协和医院 肿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