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型骨锚在修复指深屈肌腱止点处断裂的应用
手指屈指肌腱I区损伤患者临床上较为常见,修复的方法很多。自2010年10月以来,我们对15例屈指肌腱I区损伤的患者采用微型骨锚重建屈指深肌腱止点,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资料与方法
一、 一般资料
本组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18~36岁,平均26岁。拇指2例,中指3例,环指7例,小指3例。锐器切割伤8例,机器轧伤2例,打架扭伤5例。均无骨折。闭合性撕脱伤5例,开放性损伤10例。临床表现为患指呈过伸畸形,远指间关节不能主动屈曲,局部有压痛,近指间关节可屈曲。手部X线片未见异常。
二、 手术方法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成功后,行手指掌侧皮肤“Z”形切口,开放性伤口可在原切口基础上延长或“Z”形延长切开,找到回缩的屈指深肌腱,予以牵出,用5ml注射器针头横穿肌腱近断端,以防回缩。探查肌腱远断端,断端距离止点1cm内,或远断端过短在5mm以内,无法直接与肌腱近断端缝合。切开残留肌腱、骨膜,用剥离子向两侧稍加分离,暴露出末节指骨掌侧基底部,用Depuy Mitek直径1.3mm微型骨锚的专用钻头在原止点处垂直或斜行钻孔,将直径1.3mm微型骨锚沿钻孔孔道植入,骨锚体部的两个“倒钩”在骨皮质深面展开。拔出植入器,牵出锚钉上的3-0缝线,术中在C臂机X线机下透视锚钉位置满意,并用锚钉尾线作牵拉试验,确定锚钉牢固固定在钻孔内,用锚钉尾部3-0缝线将屈指深肌腱近断端缝合固定在末节指骨基底掌侧骨面上,周围间断加固缝合数针。
三、 术后处理
术后48小时在功能锻炼弹性支具保护下,在医生指导下,主动活动患指,幅度由小到大,术后4周开始应用中药洗药熏洗,早、晚各一次,术后6周开始进行系统的主、被动功能锻炼,功能锻炼需坚持到术后4~5个月。
结 果
术后15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2~12个月,平均8.6个月。X线片未见骨内锚钉松动、脱出。患指末节屈伸功能良好。按照总关节活动度(TAM)功能评定标准[1],本组优13例,良2例。
讨 论
一、手术适应症
屈指深肌腱在I区断裂,断裂处距离止点1cm以内或屈指深肌腱在止点撕脱离断无法直接缝合者,X线片无撕脱骨折者,以往采用肌腱前移钢丝固定术[2],操作太复杂,病人痛苦大且并发症多,易造成钢丝松紧不适宜肌腱在止点处发生断裂、血运障碍、感染、手指屈曲挛缩、肌腱粘连、远指间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微型骨锚在修复腕部韧带、手部韧带及伸指肌腱方面都有较成熟的经验。王欣等[3]报道采用骨缝合锚重建手、掌、腕部小关节的各种韧带损伤,其中对完全性的急性拇指掌指关节尺侧副韧带损伤修复11例,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李伟等[4]报道微型锚钉加克氏针固定治疗锤状指疗效可靠。姜国等[5]报道微型锚钉治疗除末节指骨基底部背侧撕脱骨折外的陈旧性锤状指畸形是一种简便、有效、可靠的手术方式。作者将锚钉应用于屈指肌腱止点重建患者,发现术中操作简单,易于掌握,经随访,临床治疗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二、术中注意事项
术中需选择合适大小的锚钉,直径1.3mm锚钉适用于所有成人患指。钻孔时要距关节面一定距离,以免锚钉进入关节损伤关节面,且造成固定失败,钻孔深度要合适,使骨锚双“倒钩”能在骨中卡住,十分牢固。因此,建议术中锚钉植入骨内后,行常规C型臂X线透视,并用锚钉尾线作牵拉试验,观锚钉是否牢固固定于钻孔骨内,位置满意后,再用锚钉尾部3-0缝线将屈指深肌腱近断端缝合固定在末节指骨掌侧基底骨面上,周围间断加固缝合数针。
三、 术后高度重视手部功能锻炼
临床工作中,经常会看到许多做过手部骨折脱位或肌腱损伤等手术的患者,因未作功能锻炼,造成手指严重屈伸受限、关节僵硬等后遗症,十分令人遗憾。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与患者对术后康复训练认知及重视不够有关。有的病人认为手术拆线后在家慢慢地休养,时间久了,手部功能就自然恢复了,如此,很多病人错过了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机会,造成肌腱粘连、关节僵硬等后遗症。因此,作为一个医生,应告知每一个你所诊治的患者,必须重视及加强术后康复训练,才能获得一个好的手术效果。许自力等[6]报道早期功能训练配合中药液熏洗对指深肌腱修复术后的功能康复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功能训练的效果。曾展鹏等[7]报道使用Anchor钉重建伸肌腱止点手术治疗锤状指,具有操作简便,易于掌握的优点,再加上中药熏洗促进术后功能恢复,疗效可靠。本组15例病人,作者采取术后48小时在弹性功能锻炼支具保护下,让患者做轻微主动屈伸活动,幅度由小到大,术后4周开始应用中药洗药熏洗,早、晚各一次,逐渐增加主被动功能锻炼的强度,功能锻炼需持续至术后4~5个月,越练越佳。
总之,采用微型骨锚治疗指深屈肌腱止点处断裂或止点处撕脱伤,重建其止点,只要选择合适的适应症,术中细致操作,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并配合中药洗药熏洗,疗效满意。
(本文摘自于本人2013年7月发表于《中国实用医刊》第40卷第14期文章)
本文是刘建惠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