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肘管综合征36例尺神经筋膜下前移术治疗分析
肘管综合征即肘部尺神经卡压综合征,出现尺神经支配区感觉障碍,骨间肌及拇收肌萎缩,爪形手畸形,手指内收及外展受限等症状。2010年1月至2012年4月,我科收治36例肘管综合征,均采用肘部尺神经探查外膜松解、筋膜下前移术,疗效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20~55岁,平均40岁。右侧24例,左侧12例。病程1个月~1年,平均3个月。病情:36例中,以环指尺侧半和小指麻木就诊21例(占58%);以手指不灵活就诊4例(占11%);以环指尺侧半和小指麻木并手指不灵活就诊11例(占31%)。手部感觉检查:环指尺侧半和小指痛觉减退者28例(占77.7%),刺痛消失者2例(占5.6%),刺痛觉过敏者4例(占11.1%),刺痛觉正常者2例(占5.6%)。第一骨间肌正常者2例,轻度肌萎20例,中度肌萎12例,重度肌萎2例。爪形手畸形18例,Froment征阳性32例。肘部尺神经叩击试验阳性36例。尺侧腕屈肌及环、小指指深屈肌肌力3级以上34例,2级以下肌力2例。36例患者术前电生理检测均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10例肘部有骨折史。
二、 手术方法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采用臂下段内侧肌间隔绕尺神经沟至前臂上段尺侧作14~16cm长切口。肘管向上的切口长度应达12cm[1],切开皮下组织,于内侧肌间隔内显露、分离尺神经并用橡皮条保护牵开,检查有无滑车上肘后肌和Struthers弓,如果存在应予以切除。并向近端探查松解内侧肌间隔,切开尺神经沟及尺侧腕屈肌起始部,将神经彻底松解,将纤维化的神经外膜彻底松解,于肘前方分离一筋膜瓣,将尺神经前移后用该瓣缝合固定在迁移的位置,以防止脱回尺神经沟,用血管钳确认缝合的组织瓣未形成新的狭窄,尺神经入口及出口均应达1.5cm。彻底止血后缝合尺神经沟以防止脱回尺神经沟[2]。
三、 术后处理
术后将肘关节用颈腕吊带固定于屈肘90o位。术后第二天拔出引流条,术后2~3周去除吊带后开始活动。
结 果
术后1~3天有26例病人自觉环、小指麻木症状明显减轻,20例自述手指灵活性增加。术后6月以后随访结果:36例均得到6月~2年随访,平均随访1.2年,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标准[3],优24例,良8例,差1例,优良率89%。
讨 论
一、 肘管综合征的诊断、治疗方法选择及注意事项:
肘管综合征是周围神经卡压征的常见性疾病,发病率仅次于腕管综合征,诊断可依据环指尺侧半和小指麻木、以及爪形手、Froment征、肘下3cm Tinel 征等特殊检查基本确定,神经电生理检测可以明确诊断。肘管综合征的手术方式很多,包括简单松解、内上髁切除、尺神经前移术。作者采用肘部尺神经探查外膜松解、筋膜下前移术,认为深筋膜下固定较为可靠。术中应注意切口设计长度,肘管近端约需12 cm,才能将Struthers弓形组织和内侧肌间隔一并切除,防止术后复发,肘管内弓状韧带切开长度平均为1.06 cm左右,术中注意保护前臂内侧皮神经,术中注意保护尺神经的肌支及其在肘部的血供,并确保移位后的尺神经未形成新的卡压。
二、 肘管综合征手术时机的选择:
作者认为对于病程短、症状轻、无明显诱因者可给予非手术治疗3个月,无效者再考虑手术治疗。一旦手内在肌肌萎明显,出现爪形手,则应提倡手术治疗,更快地缓解病变[4]。
总之,肘管综合征的手术治疗应根据病因,术中彻底解除所有尺神经卡压因素,才能获得较满意的手术效果。
(本文摘自于本人2013年3月发表于《医药论坛杂志》第34卷第3期文章)
本文是刘建惠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