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用锚钉及空心钉、克氏针治疗经舟骨月骨周围脱位10例临床
经舟骨月骨周围脱位是腕部的一种严重损伤,常并发广泛的韧带损伤。由于对本病的认识不足,导致漏诊率较多,许多患者失去了早期手法整复石膏外固定保守治疗的机会,常遗留严重的腕关节功能障碍。我科自2010年1月至2012年4月应用锚钉及Herbert钉、克氏针治疗经舟骨月骨周围脱位10例患者,疗效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 一般资料
本组10例,均为男性,均为经舟骨月骨周围背侧骨折脱位,年龄16~50岁,平均30岁;右侧6例,左侧4例;受伤距手术时间2周~3月;舟骨腰部骨折6例,远侧1/3骨折3例,近侧1/3骨折1例;伴正中神经卡压症状者4例;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6例,摔伤3例,交通事故伤1例。
二、 手术方法
臂丛麻醉成功后,采用手背桡侧经腕背向前臂远端尺侧S型切口,于拇长伸肌腱侧方将伸肌支持带切开,将肌腱向两侧牵开,显露腕关节背侧关节囊,沿关节间隙与第二掌骨轴线作一⊥形切口,切开关节囊,清理关节内和舟骨骨折断端间的陈旧积血、纤维瘢痕和肉芽组织,手法牵引,用骨膜起子撬拨复位,先背伸牵引,再逐渐掌屈,可直视下看到舟骨骨折复位及头状骨回位到月骨远端凹内。用两枚直径1.0mm克氏针平行固定腕舟骨[1],透视满意后,选一个位置满意之克氏针,用空心钻钻孔,测深,拧入Herbert钉固定腕舟骨骨折,用另一枚直径1.0mm克氏针固定舟骨及头状骨。术中检查舟月韧带及月三角韧带,根据韧带损伤情况,应用Depuy Mitek 1.3mm锚钉钻孔植入,用锚钉尾线缝合修复腕背间韧带损伤,术中透视骨折脱位复位及内固定均满意后,冲洗关节囊后分别缝合关节囊和腕背伸肌支持带。
三、 术后处理
术后患者均予前臂石膏托外固定,24~48小时拔引流条,用标准腕舟骨支具固定患腕4周,去支具后,行主、被动功能锻炼,术后4~6周拔除克氏针。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
四、 疗效评定
采用Cooney的改良Mayo腕关节评分方法进行评估[2]。
结 果
本组1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个月。术后6个月,腕舟骨骨折均愈合,术后4个月,腕痛症状明显减轻,腕关节活动度较术前明显提高。采用Cooney评分标准,结果:优7例,良2例,中1例。
讨 论
一 、手术治疗的必要性
经舟骨月骨周围脱位是一种高能量损伤,严重影响腕关节的功能,如不治疗,可引起腕关节创伤性关节炎、腕关节活动度明显减少以及腕部正中神经卡压。舟骨骨折的解剖复位、直接骨愈合和腕关节力线恢复正常是恢复腕关节的功能的前提条件。早期经舟骨月骨周围脱位治疗大多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的方法,但效果往往不令人满意,造成舟骨愈合率不高,腕关节力线不能完全恢复等后遗症。还有的病人因被漏诊等原因丧失保守治疗机会。我们采用切开复位Herbert钉内固定腕舟骨,可直视下对腕舟骨进行解剖复位,同时将月骨、三角骨以及头状骨和月骨间的位置解剖复位[3],并用克氏针贯穿固定舟月、舟头关节,术中探查舟月、月三角韧带,如果损伤,采用Depuy Mitek 1.3mm锚钉植入腕骨内,用锚钉尾线缝合修复腕背间韧带损伤,为术后功能恢复创造条件。
二、手术入路的选择
经舟骨月骨周围脱位手术入路很多,分掌侧、背侧和掌背侧联合入路。本组10例病人均采用单独背侧入路,手术均很成功。我们认为背侧入路有明显的优点,可同时显露舟骨、月骨、三角骨和头状骨以及重要的舟月骨间韧带、月三角韧带、背侧桡腕韧带以及背侧腕间韧带。大多数病人仅背侧入路就可解决问题。
三、应高度重视腕部韧带损伤的修复
过去,我们对经舟骨月骨周围脱位的病人进行手术,往往只重视骨性结构的解剖复位,而忽视了此类病人腕部韧带损伤的修复。近年来,随着对腕关节解剖及生物力学的深入研究,发现舟月骨间韧带、月三角骨间韧带和桡舟头韧带在维持腕关节的稳定和恢复腕关节的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治疗经舟骨月骨周围脱位时,应同样重视腕部韧带损伤的修复。腕关节内韧带较小,直接缝合有时很困难,采用骨锚修复腕关节内韧带损伤,疗效较好。同时我们使用克氏针固定舟月及舟头关节,使腕骨间复位后更加稳定,术后4~6周拔除克氏针,术后4周去除石膏,开始功能锻炼。
总之,切开复位锚钉、Herbert空心钉及克氏针内固定能达到舟骨骨折的解剖复位及骨性愈合,恢复腕关节的力线,并修复了腕骨间韧带,维持了腕骨间的稳定,从而较好地恢复腕关节的功能。
(本文摘自于本人2013年2月发表于《医药论坛杂志》第34卷第2期文章)本文是刘建惠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