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改非
主任医师
室间隔缺损手术后为什么会余漏?
1873人已读
室间隔缺损属于简单先天性心脏病,如能早期治疗预后很好,可完全治愈。但出现肺动脉高压和双向分流后就不乐观了,有的可能丧失室间隔缺损手术时机。
手术后发生残余分流后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心跳加快,杂音性质改变。确诊要通过超声或心导管检查。小量的残余分流(<3mm)一般不需手术处理,大多会自然关闭。对分流量较大的残余缺损,常需要再次手术治疗。
室间隔缺损手术会余漏是怎么产生的?
直径在5mm以下的室间隔缺损,一般采取直接缝合。较大的缺损要用补片,根据年龄和体重选择心包补片或涤纶补片根据文献资料统计,补好的“洞”再漏的发生率约为5%。主要有以下原因。
(1)多发性室间隔缺损肌部室间隔缺损常常是几个缺损合并在一起,有时手术时很难完全暴露清楚,手术中仅缝合部分缺损,尚有部分残留。
(2)缝线撕脱在修补大的室间隔缺损时发生率较高。在修补时为预防缺损周围的正常组织,尤其是心脏的传导系统,缝线只能置于缺损的浅表层,心脏恢复跳动后随着心腔内压力增加,将部分缝线撕脱,导致残余分流。
(3)修补不完全大多发生在小的室间隔缺损,特别是有假性室隔瘤形成的病人,开口看起来较小,但基底部较大,如果仅将开口缝合,手术后常会发生残余分流。
(4)手术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发生感染,如细菌性心内膜炎,手术后补片周围一旦发生感染,缝线处常会撕脱,造成部分残余分流。
本文是王改非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