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交恐怖症/社交恐惧症的心理特征
社交恐怖症是以害怕与人交往或当众说话,担心在别人面前出丑或处于难堪的境况,因而尽力回避为特征的一种恐怖障碍。
社交恐怖症患者总是处于焦虑状态。他们害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出洋相,害怕被别人观察。与人交往,甚至在公共场所出现,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件极其恐怖的任务。
社交恐怖症主要表现为害怕处于众目睽睽的场合,大家注视自己。或害怕自己当众出丑,使自己处于难堪或窘困的地步,因而害怕当众说话或表演,害怕当众进食,害怕去公共厕所解便,当众写字时控制不住手发抖,或在社交场合结结巴巴不能作答。
害怕见人脸红,被别人看到,因而惴惴不安者,称赤面恐怖症。
害怕与别人对视,或自认为眼睛的余光在窥视别人,因而惶恐不安者,称对视恐怖症,有人亦称为余光强迫症或余光恐惧症。
害怕在公共场所遇见陌生人或熟悉的人者,称对人恐怖症。一般地,患者不怕陌生人或者亲人,怕的往往是既不亲密也不陌生的中间型人际关系,比如同事、同学等。
害怕与异性相遇者,称异性恐怖症。患者常常不怕老人和孩子,怕的往往是同龄异性,尤其是有魅力者。
更有甚者,有些患者会因为自己咽口水、眨眼睛而恐惧与人交往,有的则担心自己身体有异味而回避与人交往。
每当遇到类似的场面时,他们常常感到紧张、不安,出现明显的头昏、心悸、胸闷、出汗等植物神经反应;严重时可出现人格解体体验或晕厥。由于患者有强烈的害怕、不安全感或痛苦体验,常随之出现回避行为。在有一次或多次类似经历后,常产生预期焦虑,提前几天就会紧张不安。
近两年来,我接待的患社交恐怖症的来访者越来越多。其中,不乏一些帅男靓女和各方面条件比较优越者,常常让人难以置信。即使是我的一些助手和学生,在咨询初期,对此也是惊诧不已。
面对这样的疑惑,我常常建议他们去看一看玛丽莲•梦露的传记。如果他们了解到,这样一位曾经光彩照人的女郎、最有名的女演员、西方世界男人的梦中情人、无数女子的偶像,以及百万富翁、演员和总统的爱慕对象,居然就是一个社交恐怖症的患者,也许,他们就会对类似的来访者有一些理解和同情、甚至是尊重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要从社交恐怖症的心理原因说起。我的经验,如果不溯源到家庭和自我观念的形成过程,比较直接的讲,社交恐怖的心理原因常常有两个:
一是不相信自己内心的冲动、想法或者外在的行为具有普同性,总是自以为非。
懂一点心理学或者有些内省的人会知道,在白天清醒的状态下,我们的意识常常处在自发漂移状态(称为心智游移mind-wondering),个体对这个过程缺乏控制。例如没有缘由地想到第二天的计划,或者突然“回闪”过去的情景,以及那些突然“闯入”脑中的图像、声音、词语,都属于心智游移的范畴。心智游移的内容,在表征形式上,情景性的内容要多于语义性的;在时间指向上,将来的内容要多于过去的;在与个体自我的关系上,与个体当前关注相关的内容要多于幻想的。
我们常说的白日梦也是心智游移的表现之一,白日梦的内容,以成功或失败、攻击或敌意,性幻想或者浪漫奇遇,内疚等为常见。
心智游移是个人人有并且时时可能有的意识现象,96%的成年美国人每天都有白日梦体验(Singer,1966),日常生活中心智游移的比率可高达46.9%(Killingsworth&Gilbert,2010)。
一句话,心智游移是个特别常见的现象。但是,在临床上,社交恐怖的患者却常常为自己的这些自发的冲动而苦恼。尤其是当他们面对一些好看的异性或者是位高权重的领导时,这些非自主的冲动可能会冒出的更多,想控制而控制不住,这就让他们更加手足无措。
让社交恐怖症患者自以为非、因而回避社交的冲动和想法,除了白日梦现象外,还有一些内心深处的秘密。
这些秘密,往往可以划归几大类:最为常见的秘密是深信自己能力不足,即感觉如果他人真正认清自己,他们将会发现自己的无能,并看穿自己的虚张声势;其次是人际间深深的疏离感,许多人表示他们不会,也不能真心地关心或爱一个人;排在第三位的常见类型是各种关于性的秘密。几乎无一例外,来访者都深深地关注他们的价值感以及他们与其他人建立关系的能力(Irvin Yalom and Molyn Leszcz,2005)。
二是总觉得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别人的关注之中,都被人家看到了。
在我们的心中,自己比其它任何事情都重要。这种自我中心性造成了一种焦点效应,我们往往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度。
另外,我们总能敏锐地觉察到自己的情绪,于是就常常出现透明度错觉。我们假设,如果我们意识到自己很快乐,我们的脸上就会清楚地表现出这种快乐并且使别人注意到。事实上,我们表现的可能比自己意识到的要更模糊不清。
实际上,无论是焦点效应还是透明度错觉,都是患者社会化不足,没有脱去儿童、青少年期的自我中心性的缘故。
这是我对社交恐怖症的心理分析。
社交恐怖也是一种强迫观念,患病率较高。患者对与人接触感到苦恼。当然,谁都有可能具有某种程度的社交恐怖,但发展成神经质症的症状时,其恐怖、痛苦程度非常之深,以至于回避与人接触,对日常生活造成严重障碍。社交恐怖又可细分为许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一)赤面恐怖一般人在众人面前时,经常会由于害羞或不好意思而脸红,但赤面恐怖患者却对此过度焦虑,感到在人前脸红是十分羞耻的事,最后由于症状固着下来,则非常畏惧到众人面前。患者一直努力掩饰自己的赤面,尽量不被人觉察,并因此十分苦恼。患者惧怕到众人面前,在乘公共车时,总感到自己处在众人注视之下,终于连公共车也不敢乘。如有位赤面恐怖的学生患者,对上学乘公共车感到痛苦,便总是在别人上车完毕,公共车快开时才匆匆上车,以此方法避开人们的注目。因为坐下会与别人正面相对,便干脆站在车门口来隐藏自己的赤面。又如一位学生患者,因赤面恐怖不能乘公共汽车,只好坐出租车或干脆步行。在必须乘公共车时,就事先喝上一杯酒,使别人认为他脸红是喝酒所致,以此自我安慰,或拼命奔跑急匆匆上车,解开衣服的纽扣,用什么东西煽着风,让别人相信他脸红是由于奔跑所致,以掩饰赤面。另一患赤面恐怖的医生,为了掩饰赤面,便佩带红色领带,还有人为了缩小赤面的面积,而留起了胡须。有一位著名的雕刻家,在与人谈话时感到赤面,便借故小便暂时离开座位。这一类患者甚至连向别人问路也感到不便,宁肯自己一个人躲在在无人处拼命查看地图,就是多花费时间也甘愿如此。上述症状在正常人看来似乎很可笑,但对患者来说却象落入地狱般痛苦不堪。他们觉得不治好赤面恐怖症状,一切为人处世等都无从谈起。***(二)视线恐怖患者主诉与别人见面时不能正视对方,自己的视线与对方的视线相遇就感到非常难堪,以至于眼睛不知看哪儿才好。患者一味注意视线的事情,并急于强迫自己稳定下来,但往往事与愿违,终于不能集中注意力与对方交谈,谈话前言不搭后语,而且往往失去常态。有的视线恐怖患者与许多人同在一个房间时,主诉不能注意自己对面的人,而强迫得注意旁边其他人的视线,或认为自己的视线朝向旁边的人而使其感到不快。结果患者的精力无法集中于对面的人。有的学生患者在上课时,总是不能自已的去注意自己旁边的同学,或总感到旁边的同学在注意自己,结果影响了上课,并给自己带来无比的痛苦。***(三)表情恐怖患者总担心自己的面部表情会引起别人的反感,或被人看不起,对此慌恐不安。表情恐怖多与眼神有关。患者认为自己眼神令其他人生畏,或认为自己的眼神毫无光彩等。有一位表情恐怖患者,他固执的认为自己的眼睛过大,黑眼球突出,这样子被人瞧不起,又认为自己的表情经常是一副生气的样子,肯定会给别人带来不快,他冥思苦想,竟然使用橡皮膏贴住自己的眼角,认为这样就会使眼睛变小,但眼睛承受极大的拉力,非常痛苦,也很难持久。最后,患者下决心动手术,当然没有一个眼科医生会给他做这样的手术。还有一位患者,他认为自己总是眼泪汪汪,样子肯定很丑,竟找医生商量是否能切除泪腺。另有一位公务员,他认为自己说话时嘴唇歪斜,给人带来不快,竟因此而考虑辞职。有的患者认为自己笑时是一副哭丧相,有的患者则认为自己眉毛、鼻子长的象病态的样子等。有个女同学在和别人开玩笑时,听别人说自己的脸长的像一副假面具,从此他对自己面孔被加注意,不知如何是好,最后甚至不愿见人了。***(四)异性恐怖主要症状与前几种情况大致相同,只是患者在与异性或者自己领导上级接触时,症状尤其严重,感到极大的压迫感,不知所措,甚至连话也说不出来。与自己熟识的同性及一般同事交往则不存在多大问题。***(五)口吃恐怖口吃恐怖可归类于社交恐怖的一种。患者本人独自朗读时,没有什么异常,但到别人面前时,谈话就难以进行,或开始发音障碍或才说到一半儿,就说不下去了,患者对此忧心冲冲,因不能顺利地与人交谈而感到自己是个残缺的人,终于因此而非常苦恼。
行为治疗其基本方法有两种:
1,一种是集中暴露,这需要自己有足够的勇气。最好在心理医生的陪同下进行,否则如果没有控制好暴露条件而失败,就容易产生更严重的挫折感,造成更严重的社交退缩。
2,系统脱敏法。逐步扩大社交范围。
认知治疗:
社交恐惧形成症状,认知方面必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如果能逐步找到并清除掉这些不合理的地方,增加有效的积极健康的思维模式,将对治疗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情绪体验:
修正负面的情绪体验,尝试正向积极的情绪体验。
本文是董介正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