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忠镐院士与二炮总医院胃食管反流病中心 (摘录)
汪忠镐院士,血管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四届国际布加综合征大会曾授予他终身成就奖,以表彰他在该领域作出的世界性贡献。然而,一位血管外科的泰斗竟研究上了胃食管反流病,并在北京二炮总医院成立了国内首家胃食管反流病中心,受聘为二炮总医院名誉院长与胃食管反流病中心主任。
如今胃食管反流病中心在汪院士的指引下已经走过了近10个年头。科室从无到有,逐步发展,逐渐成长壮大,病床已经扩展至30张,独立病区,位于总医院外科楼3层东区。科室拥有国内先进一流的胃肠功能检查室,可完成高分辨率食管压力测定、24小时PH监测、72小时无线PH监测、24小时PH-阻抗监测、咽喉反流监测、胃电图分析、经皮胃动力检查、神经穴位电刺激反馈治疗,心率变异测定,SAS/SDS心理测评等一系列胃肠功能专科检查,为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提供了精准的客观检查依据。目前在二炮总医院胃食管反流病科的主导下与国内研发企业的共同合作,食管微量电流射频治疗的设备已经成功国产化,射频治疗更加安全有效,同时大幅度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胃食管反流病涉及多学科,现联合广济中医院已经建立中西医联合诊治胃食管反流病门诊、多学科会诊平台、哮喘综合诊断门诊。科室成立至今已救治数千名患者,使那些在痛苦中挣扎的患者拥有了新的希望,找到了解决病痛的新方式。一面面锦旗、一封封感谢信表达了患者的不尽感激之情,同时也彰显了患者脱离病魔的那份激动、溢于言表的心境。这些种种也是我们胃食管反流病科全体医护人员一次次勇攀高峰的动力,一次次不畏风险扎实前进的步伐。
回想那时,2003年非典流行,汪忠镐院士坚持在临床一线,但突如其来的咳嗽、吐痰、喷嚏、鼻塞、流涕、耳鸣、头晕等一系列症状,让他无法坚持工作。耳鼻喉科医生认为:这是典型的过敏性鼻炎,这病治不好。过敏性鼻炎一定会发展成过敏性哮喘。果不其然,“过敏性鼻炎”尚未控制,“过敏性哮喘”又接踵而至。汪院士的哮喘越来越重,夜里常常憋醒,咳得死去活来,吸不进去更吐不出来,那种窒息、濒死感。最严重的一次已导致窒息、不省人事,医生给他下了“病危通知书”,经过积极抢救才苏醒过来。专家们的会诊一致认为是哮喘发作,按照哮喘治疗,病情却越来越重。一次国际学术会上,一位消化专家委婉地提醒汪院士是否患有胃食管反流病。尽管汪院士并没有烧心、反酸等胃食管反流病的典型症状,可他仍认真地记在心里。回国后,他拒绝了呼吸科专家的进一步会诊,直接到胃肠实验室要求进行检查。食管24小时pH监测结果证实了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一天一夜之间共发生食管反流220次,最长连续反流时间达40.3分钟,总反流时间累计169分钟。致命的呼吸困难原来是胃食管反流病引起喉痉挛,并非支气管哮喘。而国内的治疗方法就是应用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而且需要长期服用,但胃食管反流病的根本在于食管下端的括约肌的一过性松弛,胃里的酸液及食物容易经贲门反流入食管。经过积极的联系,汪院士在美国进行了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手术治疗好了他的“哮喘”,呼吸顺畅,停用了所有的抗哮喘和抗反流药物,呼吸困难永久的消失了。
汪忠镐院士为自己争取了新生,他想:有多少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长期备受夜间呼吸困难的煎熬?又有多少患者因此窒息而死?更有多少人被误诊,大把服药却几乎无效?自己得救了,要拯救更多的人! 因此,二炮总医院胃食管反流病中心应运而生。许多来到病房的患者竟然有着短则三年长达三十年的误诊病史。根据国外的研究,哮喘患者中有50%~80%与胃食管反流病有关。中国目前大约有3000万哮喘患者,也就是说中国现在至少有1500万哮喘患者可能与胃食管反流病有关。
以前,呼吸内科看哮喘,消化内科看反流,井水不犯河水,汪忠镐院士打破了这一壁垒,也打破了传统的思维定式,他说:“正确的诊断为生命带来了希望,医生需要有跨学科思路。”汪院士通过自身的患病经历以及对数千例与其症状相似者的临床研究,提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概念——“胃食管喉气管综合征”。这就是说,由于食管下端的贲门括约肌松弛,胃里的酸液、食物通过食管向上翻涌,反流进入喉管、气管,造成烧心、反酸、胸痛以及咳嗽、呼吸困难等一系列症状。这个概念的提出,不仅为很多“哮喘”、重症咳嗽、咳痰等常见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同时,在医学领域中也是一种概念性的突破。
本文是田鑫帅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