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宝妈纠结的疫苗接种---谨慎是必要的,沟通是必需的
在门诊经常遇到宝妈问:
我的宝宝感冒发烧,明天的疫苗能打吗?
我的孩子有癫痫(发烧抽搐等)能接种疫苗吗?
在此,摘选部分问题答复如下,仅供参考。每个宝宝具体情况不同,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的。
宝宝为什么要进行疫苗接种呢?
疫苗接种多数时候是一种可以激起个体自然防御机制的医疗行为,以预防未来可能得到的疾病,这种疫苗接种特称为预防接种。
医生说宝宝不能打疫苗,有禁忌症到底是咋回事儿?
一类是暂时禁忌症;另一类是绝对禁忌症。
1、早产儿、难产儿,正在发热或患一般疾病的急性期儿童就属于"暂时禁忌症"。这些宝宝可以在疾病康复后补种。
2、如果你的宝宝具有免疫功能缺陷、或是严重过敏体质,就属于"绝对禁忌症",接种疫苗可能发生异常反应,甚至危及生命,所以绝对不可接种疫苗。
为什么会出现疫苗接种反应呢?
疫苗虽经灭活或减毒处理,但毕竟是一种蛋白或具抗原性的其他物质,对人体仍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而引起的。其实这也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就象感冒发热是机体在抵御细菌或病毒侵袭一样的道理。
疫苗接种会有哪些正常反应呢?
1、局部反应如轻度肿胀和疼痛。百白破疫苗接种后,宝宝屁股上出现硬结就是吸附制剂接种后常见的现象。
2、接种疫苗后的全身反应有发热和周身不适,一般发热在 38.5 ℃以下,持续 1 ~ 2 天均属正常反应。
3、无论局部还是全身的正常反应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多喂水、并注意让宝宝多休息即可。
4、如果宝宝高热,可服用退烧药,可以做物理降温、吃些富有营养又好消化的食物、多喂水并要注意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
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儿接种下面三种疫苗需提醒注意的:
【流脑】
禁忌症
1、患有神经系统疾患如癫痫、抽搐、脑部疾患等,及有过敏史者;
2、发热、急性疾病;
3、肾脏病、心脏病及活动性肺结核等慢性疾病的活动期。
不良反应
1、接种本疫苗后,反应轻微,一般无严重的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
2、个别儿童接种后,局部出现红晕、轻微疼痛1-2天;
3、全身反应有低热,1%-4%的受种者可出现超过38.5℃的发热;
4、偶有过敏反应。
大多数接种者在接种后10-24小时出现,一般1-2天自行恢复,必要时可对症治疗。
【乙脑】
禁忌症
不宜接种灭活疫苗的人
1、发热及急性疾病;
2、严重慢性病;
3、脑及神经系统疾病;
4、过敏性疾病,既往对抗生素、疫苗有过敏史者。
不宜接种减毒活疫苗的人
1、发热;
2、患有急性传染病、中枢神经系统、心、肾及肝脏等疾病;
3、体质衰弱、有过敏史或抽风史者;
4、先天性免疫缺陷者;
5、近期或正在进行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和孕妇均不可注射本疫苗
不良反应
本疫苗不良反应较少
1、乙脑疫苗接种注意有少数儿童可能出现一过性的发热反应, 但一般不超过2天, 可自行缓解。
2、偶有散在皮疹出现,一般也不需要特殊处理。
【百白破】
禁忌症
1、患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病、癫痫等或有既往病史者,以及属于过敏体质的人不能接种;
2、发热、急性疾病和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应暂缓接种;
3、接种第一针或第二针后如出现严重反应 (如休克、高热、尖叫、抽搐等),应停止此疫苗今后的再次接种。
不良反应
表现最多的是出现硬块,发热;
1、你可以摸一下宝宝的硬块处,如果宝宝哭,那说明疼痛,可以去医院用点外用药(如消炎止痛膏药),可以明显减轻宝宝的痛苦,如果你摸上去宝宝没什么大反应,那为了能让硬块消退得快点,建议用40度温毛巾敷,或者是用土豆切薄片敷,方法挺管用,又对宝宝没影响。
2、注射百白破后出现的硬块快的可以一周内消退,慢的可以长达6个月,但爸爸妈妈们可以放心,只是个体差异,吸收得慢了点,只要宝宝没出现其他不适感。
注:其它未列出的疫苗,并不代表接种没有风险,请咨询负责接种的医生。
癫痫患儿家长关注的疫苗接种问题
(摘录自秦炯教授文章)
癫痫患儿的免疫接种是家长们关注的问题,由于缺乏规范,疫苗生产部门、预防接种部门和临床学科缺乏充分的沟通和共识,使得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当前,我国癫痫患儿能否进行疫苗接种,成了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除医学科学本身的问题之外,更多地涉及疫苗生产和管理、社会保障体系,甚至是大众心理等很多公共卫生问题。
一般认为,癫痫患儿只要发作控制稳定(3—6个月无发作),即可按计划实施预防接种。对于接受可能影响免疫状态的特殊治疗者,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某些疫苗(尤其是活疫苗)的预防接种更需慎重(间隔6个月以上)。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临床工作者应协作开展更多的监测及研究,力争获得更具说服力的科学证据,以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规范或专家共识,使癫痫儿童疫苗接种这一难题得到科学合理的解决。
再次提醒,每个宝宝具体情况不同,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的。
下面是《小儿高热惊厥急诊网》微信订阅号,主要传播一些关于宝宝发烧、惊厥、热性惊厥、儿科急诊常见病、癫痫、睡眠障碍和生长发育等方面的医学科普宣教知识,欢迎关注并提出你的宝贵建议。
本文是刘晶红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