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宫内膜癌
一、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阴道流血(绝经者:绝经后阴道流血;未绝经者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限延长或经间期出血)、阴道排液(浆液性或浆液血性)、疼痛。
(二)体征
早期:无明显异常;进展期 :子宫增大;
晚期:子宫明显增大,偶见癌组织从宫口脱出,质脆,触之易出血。
(三)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肝肾功能、尿常规、大便常规、CEA、CA125。
(四)细胞学检查
包括常规宫颈涂片、宫腔及后穹窿吸片及阴道壁涂片。
(五)组织学检查
分段刮取子宫内膜,先刮取颈管内膜组织,然后刮取宫内膜组织。
(六)盆腔B超、CT、MRI检查
对判断子宫大小、子宫内膜、腔、肌层、淋巴结情况均有参照价值,从而有助于治疗方案的制定。
(七)其它
包括X线检查、静脉肾盂造影、膀胱镜、直肠、骨扫描。雌、孕激素受体检查对内分泌治疗及估计预后有一定意义。
二、分期
临床分期 (FIGO 1971)
0期 非典型增生、原位癌,组织学所见疑为癌。
I期 癌局限于宫体
IA期 宫腔深度8cm或小于8cm
IB期 宫腔深度大于8cm
Ⅱ期 癌累及宫颈
Ⅲ期 癌浸及宫体以外,但未超过真骨盆(阴道、巢转移属Ⅲ期)
Ⅳ期 癌扩散至真骨盆外,或明显浸犯膀胱、直肠粘膜。泡样水肿不属Ⅳ期
ⅣA期 器官,如膀胱、直肠、乙状结肠、小肠
ⅣB期 扩散至远处器官
手术-病理分期(FIGO,2000)
Ⅰ期 癌局限于宫体
ⅠA 癌局限在子宫内膜
ⅠB 侵犯肌层≤1/2
ⅠC 侵犯肌层>1/2
Ⅱ期 癌扩散至宫颈,但未超越子宫
ⅡA 仅累及宫颈管腺体
ⅡB 浸润宫颈间质
Ⅲ期 癌局限于盆腔或(和)区域转移
ⅢA 癌浸润至浆膜和(或)附件,或腹水含癌细胞,或腹腔冲洗液阳性
ⅢB 癌扩散至阴道
ⅢC 癌转移至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Ⅳ期 癌侵润膀胱黏膜或直肠黏膜或远处转移
ⅣA 癌侵润膀胱黏膜或直肠黏膜
ⅣB 远处转移(不包括阴道 盆腔黏膜 附件以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但包括腹腔内其他淋巴结转移)
手术分期只用于最初以手术治疗的病例,测量肌层侵犯深度,应和肌层厚度同时测量。对于行术前放疗或纯放疗的病例,仍采用1971年的临床分期。
三、治疗
子宫内膜癌治疗以手术、手术与放疗综合治疗为基本治疗手段。
(一)放射治疗
⒈ 腔内放疗
采用高剂量率后装放射治疗,对于子宫不大、宫腔不深、病理类型及分化好,无肌层受累的病例,可考虑单纯腔内治疗:
⑴ 剂量参照点 采用二个剂量参照点来评估腔内剂量的合理性,即A点与F点。A点即宫颈癌腔内放疗传统剂量参照点,相当于子宫口水平上方2cm,子宫中轴旁开2cm;F点位于放射源顶端,子宫中轴旁开2cm,A点与F点位于同一轴线上。
⑵ 腔内放疗剂量
临床IA:F点总剂量50Gy±10%。A点总剂量45Gy±10%。
临床IB期以上:A点,F点均为50Gy±10%。每周一次,F点每次剂量6Gy~8Gy,总次数6~8次。
当阴道有肿瘤时,可增加阴道量1次~2次,每次表面6Gy~10Gy。
⒉ 体外照射
可采用6MeV~8MeV直线加速器或60Co机行体外照射。
盆腔照射野 同宫颈癌盆腔照射野。
延伸野照射 对于腹主动乎淋巴结转移,或可疑转移病例,可在盆腔野基础上沿主动脉走向设野,野上界至第10胸椎下缘,野宽8~10cm,余与盆腔野相同。
(二)手术与放射综合治疗
⒈ 术前放疗
一般采用腔内放疗,少数情况下采用体外照射,如体积大于3月妊娠的子宫,术前照射剂量不宜大,一般组织量20~30Gy。
⑴ 术前腔内全量照射 腔内放疗剂量F点为50Gy±10%;A点为45Gy±10%或均为50Gy±10%。放疗结束后8周~12周行全宫+附件切除术。
⑵ 术前腔内非全量照射 术前给予腔内放疗3次~4次/3周,F点、A点总剂量25Gy~30Gy,术后7天~14天行全宫+附件切除术。
⒉ 术后放疗
⑴ 术后体外照射 对术前腔内放疗病例,手术探查有淋巴转移或可疑淋巴结转移者;手术标本检查肌层浸润超过内l/3 及腺癌G2、G3及腺鳞癌、乳头状腺癌、透明细胞腺癌、乳头状浆液性腺癌在全子宫附件切除术后应予补充照射,一般为全盆腔照射,设野同宫颈癌全盆腔野,剂量50Gy。
⑵ 术后腔内照射 对于术后标本检查中,阴道切缘有癌组织或切缘与癌组织邻近者,术后应补充腔内放疗。阴道表面剂量20Gy~25Gy,可分3~7次给予,2周内完成。
(三)化学药物(包括激素)治疗
主要是对晚期内膜癌及手术、放疗失败病例。
激素治疗主要是用孕酮类药物、促性腺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及三苯氧胺。对于病理分化好的子宫内膜腺癌,特别ER、PR阳性者反应较好。激素疗法疗程较长,用药量大,一般用药至少3~6个月。
⒈孕酮类药物治疗
甲地孕酮 每日口服160mg,连续用药3月以上。
甲羟孕酮 口服,每日1次或2次,每日剂量500mg,显效后,改每日剂量250mg口服或500mg,隔日一次,连续3月以上。
孕激素类药物使体重增加,少数病人可致肝功能一定改变或深静脉血栓形成,因此服药期间要定期查肝功能,并给与小剂量阿司匹林口服,预防血栓形成。
⒉ 促性腺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
戈舍瑞林 3.6mg/次,皮下注射,每四周一次。
亮丙瑞林 3.75mg/次,皮下注射,每四周一次。
促性腺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对晚期、复发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仍有一定疗效,且副作用甚小,短期(<6月)治疗无明显副作用,长期(>6月)治疗后个别患者可能有热等不适,但无严重副反应。
⒊ 三苯氧胺
有抗E及弱E样双重效应,其E样作用可能有致子宫内膜癌作用,但MTX能提高癌细胞PR水平,因此,与孕酮类药物合用可能提高疗效。每日2次,每次口服20mg或每日3次,每次口服10mg。
⒋ 联合化疗
抗癌药物亦可与孕酮类药联合使用。
CAP方案
EAP方案
CAF加孕酮方案
四、随诊
出院后第一年内:出院后一个月作第一次随以后每隔2~3月复查一次,出院后第2年每3~6个月复查。出院后第3~5年每半年复查一次,第6年开始每年复查一次。
随访内容 除临床检查外应定期作胸透、CEA、CA12-5、盆腔及双肾B型超声波或盆腔CT/MRI 、骨ECT。
本文是张茂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