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熬中药,需要注意什么?
中药饮片煎煮方法是否正确,对于治疗效果影响很大,所以大家非常有必要掌握一些煎煮中药的基本常识,现介绍如下:
1、清洗
中药饮片一般都进行了加工炮制,煎煮之前一般没有必要淘洗。如果的确觉得有些脏,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冲洗,以防易溶于水的有效成份大量丢失,从而影响中药疗效。
2、器具
煎药器具以砂锅为好,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具有抗酸耐碱的性能,可以避免与中药成份发生反应。
3、浸泡及水量
煎药用水必须无异味、洁净澄清,含矿物质及杂质少。质地坚硬、粘稠,或需久煎的药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药物略多,质地疏松,或有效成份容易挥发,煎煮时间较短的药物,则液面淹没药物即可。一般如果方中草、花、叶类药物较多,吸水量较大,煎煮前应补充加水,可以多放一点水。
水的用量一般为:第一遍煎煮时为药材量的5-8倍,或将饮片适当加压后,液面淹没过饮片约2厘米为宜。煎药前必须浸泡药物30分钟到1小时,以药材浸透为原则。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浸泡中药绝对不能用沸水浸泡。
4、火候与时间
煎煮中药一般宜“先武后文”即先用大火煮沸后改为小火慢煎。治疗一般疾病的中药煎煮以2次为宜,一般先用急火煮沸,水沸后计算煎煮时间,一般为头煎25~30分钟,二煎20~25分钟。
用于治疗感冒的解表中药或清热药宜用武火,时间宜短,煮沸时间为l0~20分钟即可,并趁热服用。
用于治疗体虚的滋补中药以3次为宜,头煎为30~40分钟,二煎为20~30分钟,三煎为l0~20分钟。
有效成份不易煎出的矿物类、骨角类、贝壳类、甲壳类药及补益药,一般宜文火久煎,使用效成份充分溶出。以上煎煮过程中需要经常搅拌,将所煎药物混合后分次服用。
5、特殊中药的煎煮方法(先煎、后下、包煎、烊化)
先煎: 矿石类、角甲类、贝壳类及部分有毒类药物,龟板、石膏、川乌、附子等宜先煎30~40分钟后再下其它中药;具有味、易挥发性成分的中药宜最后10分钟下,如砂仁、豆蔻,荆芥等;薄荷最后5分钟下;
包煎: 对于一些花粉及种子类的中药如车前子、蒲黄、辛夷等,宜纱布包煎,以免糊锅;
烊化: 胶类药物如阿胶、鹿角胶等不可与其他药同煎,必须用开水溶化后与已煎好的药物兑和后服用,或融化入刚煎好的药汤中;
另煎兑服、冲服: 对于有些贵重的中药:如人参、西洋参、鹿茸等宜另煎兑服;三七粉、滑石粉、琥珀粉等药物宜用药液冲服。
6、服药剂量和时间
中药煎完后所取得的药液一般按一日2次服用,成人每次150~200毫升,学龄期儿童每次50~100毫升,婴幼儿每次25~50毫升。
一般而言,补益药和泻下通便的药物宜饭前空腹服用;治疗外感疾病及头面部疾病的药物宜饭后服用;安神的药物宜临睡前服用;通下大便的药物宜在清晨和白天服用,避免睡前和夜间服食。对肠胃有刺激的中药,也宜饭后服用。饭后服用的时间一般为进食后半小时左右。
本文主要内容源于《中药学》
本文是王伟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