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人对待心理障碍的患者要防止“高情感表达”
在与心理障碍患者的家属长期接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家人对待患者的态度经常呈现两种极端的状态。一种是对患者非常的关心,几乎包办了患者生病期间的所有事务。另外一种则是批评指责患者,认为患者懒惰或者无能。以上两种态度我们均称其为“高情感表达”,是一种对待患者的不良态度,会造成患者的病情复发和加重。
患者生病之后,家人会让患者少承担一些责任和义务,这没有问题,但是从康复的角度来看,治疗过程应该与生活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要一边治疗,还要一边要让患者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一点事情,或者是家务劳动,或者是运动锻炼,或者是学习工作,依据患者的能力而定。如果脱离开了这些活动,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并且经常会造成一个“痊愈”的假象,即家人或者患者本人都认为病好了,但是一到实际生活或者工作学习中,却仍然不能胜任。很多家属会说,有时候让患者活动比登天还难,确实如此。这里面有个小技巧,就是家属要学会“示弱”,可以假装身体不舒服,然后请患者帮忙做点事情,比如买菜、做饭或者打扫卫生等,通过这一过程,患者也增强了自我价值感,他们会觉得自己是被需要的,并非一个完全没用的人。
另外一种态度,即批评指责患者,认为患者懒惰或者无能,需要家属纠正一些错误的认识。很多人认为,心理障碍患者的懒散是思想或者意志问题,其实不然,这里面有很多因素,比如:① 疾病本身的作用(抑郁症患者经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做任何事都没有动机,两者均为疾病的症状表现,非患者故意为之),②药物的副作用(某些抗抑郁药物具有镇静作用,导致患者早上起床晚,抗精神病药物的镇静作用更强,同时还会有锥体外系反应等,也会造成患者动作缓慢,活动能力下降),③ 得病后认知功能下降(如注意力和记忆力均不如过去,影响了学习工作的能力)。可见,问题并非一个“懒”字可以解释的。家属需要知道这些因素在患者的表面懒散症状中其实起了很大作用,然后需要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比如,将镇静作用强的药物放在晚上服用,注意力水平下降可以练习正念方法)逐步改善这些问题。
希望广大的家属能够认识到“高情感表达”对于患者的不利之处,自觉主动的把两种极端态度能够整合一起,既不过分保护,也不过分批评指责,坚持鼓励患者与疾病斗争,鼓励患者多从事康复性的活动,尽早痊愈。
本文系郭志华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是郭志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