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狼毒洗方治疗多发性疣的临床研究
冯健清,庄丽华,陆燕洪,张立坤
(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皮肤科 江苏太仓 215400)
[摘要] 目的:评价狼毒洗方治疗多发性疣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多发性疣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5例,对照组25例;治疗组使用狼毒煎液浸泡,对照组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外涂。治疗1个月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疣体个数比较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35例,治愈15例,显效3例,有效1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0.0%;对照组25例,治愈2例,显效2例,有效10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56.0%,两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span="">结论:狼毒洗方治疗多发性疣具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 多发性疣;狼毒洗方;临床疗效
多发性寻常疣、跖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所致的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其病程长,易反复发作,临床治疗较为困难。笔者自2011年1月-2012年9月之间,采用狼毒洗方浸泡的方法治疗多发性寻常疣、跖疣,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纳入标准:符合寻常疣、跖疣的诊断标准[1];年龄5-70岁;皮损数目≥3枚;无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肝炎等严重系统性疾病病史。排除标准:皮肤有伤口者;孕妇、哺乳期妇女;对药物有过敏反应者;一月内接受其他方法治疗者。剔除标准:任何原因不能完成治疗者予以剔除,因严重不良反应终止治疗者不作疗效统计,但作不良反应统计。
1.2 治疗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按随机数字表将入选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将狼毒洗方(组成:狼毒100g、半枝莲150g、三棱100g、莪术100g、红花100g、木贼草150g、板蓝根300g、花椒100g)以冷水5000ml浸泡60分钟,中
药煎药机(上海泰格公司)煎煮60分钟,浓缩取汁2000ml,分装20袋,每次取2袋药液(200ml),加热后倒入容器,在人体耐受的温度下,浸泡患处,每日二次,每次30分钟,浸泡3天后更换新药液。对照组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商品名:
尤靖安,合肥兆峰科大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每日涂皮损处三次。两组均一月为
一疗程,观察患者疣体个数变化。
2.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0%。两组有效率经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span="">
3.讨论
疣是人类乳头瘤病毒选择性感染皮肤或粘膜上皮而引发的一系列疾病。可发于身体的各个部位。如表皮、阴道、口腔等。根据感染部位和HPV类型的不同,常见以下类型,如寻常疣、跖疣、扁平疣、生殖器疣等。本课题主要评价多发性寻常疣的有效治疗方法。寻常疣、跖疣散发时治疗方法颇多,但以手术和物理疗法为首选,比如二氧化碳激光、冷冻、高频电、微波等,大部分患者疗效较好。但本病泛发者治疗颇为棘手,手术疗法较为痛苦,创面恢复缓慢,不但易感染且易复发。故本课题采用狼毒洗方浸泡治疗多发性寻常疣、跖疣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本病在祖国医学中早有记载。如《灵枢.经脉篇》记载“虚者生疣”;《诸病源候论.疣目候》记载“疣目者,人手足边或生如豆,或如结筋,或五个或十个相连肌里,粗强于肉,谓之疣目,此亦是风邪搏于肌肉而变生也。”《薛氏医案》“疣属肝胆少阳经风热血燥,或怒动肝火,或肝容淫气所致。”本病总由禀赋不耐,外受邪毒,客于肌肤,蕴发于外所致。故本病外治以清热解毒、活血软坚散结为要。方中狼毒为君药,具解毒散结的作用,《本经》中指出,“狼毒破积聚,治恶疮,消蛊毒”。现代研究表明狼毒中的尼地吗啉、桉素、优狼毒素ABC均具有很强的抗病毒作用。另外狼毒还具有明显抑制细胞增殖[3]的作用。对寻常疣、跖疣、尖锐湿疣等具有明显效果。板蓝根、木贼草、半枝莲为臣药,其中半枝莲[4]辛苦寒,具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本品有明显的抗肿瘤、抑菌、抗病毒作用;板蓝根性苦寒,有明显清热解毒散结的功效;木贼草有疏风清热散结的功效,煎汤外用可以治疗扁平疣、寻常疣、跖疣等。三棱、莪术、红花有活血行气、消坚散结的功效,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利于药物吸收;花椒具有舒筋活血,消炎解毒,止痛消肿,化腐生肌,收敛止血之功效,应用其浸泡患处,具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另外花椒[5]含有挥发性花椒醇,具有比普鲁卡因还要强的局部麻醉作用,可以缓解跖疣引起的疼痛。上药共煎,去渣浸泡,共奏清热解毒、活血软坚散结之效。同时本研究采用温热浸泡疗法不但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利于药物的吸收,更有助于疣体的消退。
本课题采用狼毒洗方浸泡治疗多发性疣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无不良反应发生。所以针对多发性寻常疣、多发性跖疣,中药狼毒洗方浸泡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单,价格低廉,无明显痛苦,疗效确切的优点,值得推广使用。
本文是冯健清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