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张妮娅 三甲
张妮娅 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内分泌科

甲状腺微小癌术后如何进行促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

7280人已读

甲状腺微小癌(TMC)是指直径≤1 cm的甲状腺癌,这是人为的定义,而肿瘤的生物学特性绝非单纯靠大小即可判断。因此,目前临床诊断的TMC 中一部分是惰性隐匿癌,其发病率的提高与医学进步和筛查增加相关,死亡和复发的风险较低,甚至可以人癌共存;然而,也有一部分是具有侵袭性、进展较快的高危癌,可导致广泛淋巴结转移甚至远处转移;即便经过手术,仍然有较高的复发率和致死的恶性潜能。

TMC在分化型甲状腺癌中所占的比例明显增高。术后用甲状腺激素(TH)进行TSH抑制治疗对TMC病人仍然合理且必要。TMC 并非均是低危癌,设定其TSH抑制治疗目标时,须遵循针对所有分化型甲状腺癌病人而推荐的风险评估策略,并依据对病情转归的动态随访评估结果进行调整。低危TMC 应避免TSH过度抑制。

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是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DTC)术后治疗的重要一环。循证医学证据表明,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能够降低DTC 病人的病死率和复发率,提高病人的无病存活率(RR=0.73,95% CI0.60~0.88)。但是,以往谈及TSH抑制治疗时,很少将甲状腺微小癌(thyroid microcarcinoma,TMC)单独加以阐述。而如今,TMC 在DTC 中已占据较大比例,故探讨TMC 病人的TSH抑制治疗对临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TMC 病人TH 抑制治疗的认识、观念更新以及面临的挑战进行阐述。

1
TH抑制治疗涵义的延展

早期的TH 抑制治疗是用超生理剂量的甲状腺激素,将TSH 降至低于正常范围甚至检测不到的程度。随着对亚临床甲状腺毒症的认识,TSH 抑制治疗的目标发生了变化,须同时兼顾肿瘤复发风险和抑制治疗副反应风险,力求使抑制治疗的利大于弊。由此,TSH 的控制目标值不再是均必须低于正常值,在部分病人中可放宽至正常范围内的低值区域。

2
TMC 患者术后TH抑制治疗

研究证实,11.5%的尸检对象中存在未曾诊断的甲状腺癌,其中多数为TMC,而且相当一部分TMC生物学特征温和,呈惰性进展表现,故部分医生和病人认为微小癌即是低危癌,手术治疗已然足够,无须行术后TSH抑制治疗。这种观点并不正确,需要结合相关因素判断低危、中危及高危人群而定。

TMC 的划分标准(直径≤1 cm)是人为的定义,而肿瘤的生物学特性绝非单纯靠大小即可判断。诚然,目前临床诊断的TMC 中一部分是惰性隐匿癌,其发病率的提高与医学进步和筛查增加相关,死亡和复发的风险较低,甚至可以人癌共存;但也有一部分TMC具有侵袭性、进展较快,可能导致广泛淋巴结转移甚至远处转移;即便经过手术,仍然复发率高。因此,所有TMC 与肿瘤直径>1 cm 的甲状腺癌一样,需要进行肿瘤危险性分层,对中危TMC患者,术后行TH 抑制治疗以避免TSH 过高刺激甲状腺癌进展、复发,不应受到病灶大小的影响。

3
TMC 患者术后TSH抑制治疗目标的设定

临床对术后TSH 抑制治疗目标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渐的、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趋于理性化和精细化的过程。早期往往将TSH 降至检测不出的程度。因为治疗主要针对伴有远处转移的DTC患者,按照目前的评价标准,这类病人均属于复发风险高危人群;而且以往TSH 检测试剂的敏感度差,所以当时对疗效的关注超过对副反应的关注,也未深入探讨TSH 抑制目标的具体数值。 1994 年发表的一项随访30 年的研究结果提示,术后TSH 抑制治疗可使不同风险级别的DTC 病人在减少肿瘤进展事件发生方面普遍获益。自此TSH 抑制治疗被普遍推行。随后,高敏感度TSH 检测试剂问世,准确定量检测TSH 成为可能,一系列观察性和回顾性研究陆续开展,探讨了TSH 抑制程度与DTC 不良预后及治疗副反应之间的关系,为设定合理、安全的TSH抑制治疗目标提供了数据。

由于TMC 不等同于低危癌,可通过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和美国甲状腺协会(American Thyroid Association,ATA)进行TNM 分期和评估不同的死亡风险、复发风险,也可以用我国《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以下简称我国指南)进行评估。

TMC 不仅发生于年轻人群,也有绝经后女性、合并心血管疾病等易受抑制治疗副反应影响的人群。因此,TMC 病人术后TSH 抑制治疗目标的设定,同样须遵循针对所有DTC 病人而推荐的风险评估策略,并依据对病情转归的动态随访评估结果进行调整。

我国指南是国际上首个明确推荐“基于DTC病人的肿瘤复发危险和TSH 抑制治疗的副反应风险,设立DTC 病人术后TSH 抑制治疗的个体化目标”的指南。其中,对于复发风险中、高危癌,初治期目标设定为血清TSH<0.1 mU/L,随访期不超过正常下限;而对于低危癌,推荐的靶目标符合避免过度抑制的趋势,即初治期正常下限左右,随访期如无复发迹象则血清TSH<2.0 mU/L(持续5~10 年后可改为单纯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

2015 年版ATA 指南中TSH 抑制治疗目标与我国指南相比,并无本质性冲突,但更加凸显精细化和个体化,部分病人的TSH 目标略有放宽,具体如下:

  • 初治期(通常指术后1 年内):将复发风险中危病人从高危病人中独立出来,TSH 目标设为0.1mU/L 至正常下限;低危病人的目标设定结合术式和术后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对于全或近全切除术后血清中测不到Tg(甲状腺球蛋白抗体阴性前提下)和腺叶切除术后病人,TSH<2.0 mU/L 即可,其他低危病人目标则为0.1 mU/L 至正常下限。

  • 随访期:主要依据病人对治疗的反应(相当于对复发风险的动态评估)和抑制治疗副反应风险来确定TSH 抑制目标,除部分持续带瘤存活的病人仍须将TSH 抑制在<0.1 mU/L 外,TSH 控制在0.1 mU/L 至正常下限或<2.0 mU/L 成为抑制治疗目标的主流。另外,鉴于部分仅行腺叶切除术的病人仍可保留一定程度的甲状腺功能,该指南还指出,仅行腺叶切除者如术后自身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能够使TSH 达到目标,则无须外源性补充甲状腺激素。

本文系张妮娅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张妮娅
张妮娅 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内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