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浅谈国人的幽门螺杆菌情结
幽门螺杆菌,一种体型娇小却引起广泛关注的细菌。在我国,由于胃癌的高发,这个细菌可以说尽人皆知,又不尽人知。人们对它有着复杂的情感却又总“说也说不清楚”。这次我们也想浅谈这个细菌对人体的影响以及我们国人对这个细菌特有的情结。
棉里针毒久
幽门螺杆菌,这个词听起来虽不能闻之色变,但足以让人产生并不愉悦的情绪。也有许多朋友体检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因并无明显症状而对此不闻不问,殊不知棉里针毒久,害人于无形。因此,知其所以,心中有数,我们才会明白怎样和这个细菌打交道。幽门螺杆菌只存在于胃内,胃液恶劣的高酸环境赋予了它特有的禀赋。它不仅能在这种高酸的环境中生存繁衍,还可引起炎症和粘膜损伤,这就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的原因。更为人所熟知的是,这种长期的炎症损伤和胃黏膜的反复修复,会引起胃黏膜的萎缩甚至肿瘤的发生,这就足以骇人听闻。此外有研究也提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一些胃外其他系统的疾病相关,包括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一些皮肤疾病。但这种相关性的强度仍待人们继续探究。
一阴一阳之谓道
随着人们对幽门螺杆菌认识的全面,它的一些“保护作用”也逐渐为人们发现。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携带者在儿童时期罹患哮喘的风险降低,其患胃食管反流病的风险也较未感染者下降。同时,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还是炎症性肠病的保护因素。而清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本身,也势必会造成对干扰肠道菌群的干扰。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幽门螺杆菌感染并非百无一是,清除其感染也不是一本万利,这有赖于临床医生和感染者共同评估其受益和风险,慎之又慎的制定对策。
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认识了幽门螺杆菌的危害我们也许很想了解自己有没有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或者很多“老胃病”的患者接受了多次不同的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对一些可能矛盾的结果一头雾水,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关于幽门螺杆菌的常用的检测方法和他们的优势及弊端。关于这一方面我们另有论述,在此简述其要。呼气试验可作为幽门螺杆菌现在是否感染的直接证据,病理检测阳性能最直接的反映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但其阴性则不能排除。血清抗体检测只能说明曾经感染,但无法证实现在胃内有无存在。不同的检查方法是人们揭露隐迹胃内的幽门螺杆菌的探索,让人们从多种角度认识它的感染,正合古语所言“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兵者,国之大事
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超过半数,但其中引起胃癌的不足1%。虽比例并不骇人听闻,但幽门螺杆菌和胃癌的相关性足以使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如鲠在喉。清除幽门螺杆菌好比一场战争。“兵者,国之大事”,战争不仅能抵抗侵略,也会使生灵涂炭,家园狼藉。而对于幽门螺杆菌的清除也如出一辙,不加选择的清除不仅不能获得如期受益,反而会干扰正常肠道菌群,甚至造成新的消化系统症状。可见,由临床医生参与,全面评估并制定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有关于此,消化界的boss们经过商议制定了需要清除的情况,包括消化性溃疡、胃癌家族史、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胃切除术后等其他十种。同时,人们也根据血清抗体分型评估所感染幽门螺杆菌毒性及致癌风险,从另一个角度评价清除幽门螺杆菌的获益。因此,在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时,及时与临床医生沟通,充分评估并谨慎制定对策才是明智之举。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由于幽门螺杆菌本身耐药极强,加之我国抗生素滥用的现状,这对于幽门螺杆菌欠佳的清除效果无疑雪上加霜。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临床医生通过联合抑酸药和铋剂,从不同角度不同环节实现对幽门螺杆菌的有效击杀。虽然如此,对于幽门螺杆菌的清除,规范和坚持仍应奉为圭臬。所谓规范,是指应用规定种类,规定剂量的药品。因为不规范的清除不仅不能达到满意效果,更增加补救治疗的难度。所谓坚持,是指清除疗程应达到14天,疗程的不足也会影响清除效果以及引起假性清除的可能。14天的清除过程可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消化系统症状,这就需要您与临床医生及时沟通,共同面对及处理。有赖社会主义东风,铋剂药品(胶体果胶铋,枸橼酸铋钾)在我国廉价易得,故我国多采用包含铋剂的四联疗法。它包括两种抗生素,一种抑酸药和一种铋剂。但由于清除幽门螺杆菌的指征需要临床大夫全面评估,且抗生素有敏感和耐药之别,所以我们建议如果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请于正规医院咨询,接受规范处理。
直至近日,人们对幽门螺杆菌的了解仍不全面,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依据目前所知做出决策。对于幽门螺杆菌,恐惧源于不解。当我们更为全面的了解幽门螺杆菌对人体的影响时,我们似乎可以用一种更为平和的态度认识它的存在。清除幽门螺杆菌好比发动一场战争,这需要您和临床医生共同评估其中受益及风险,慎之又慎的做出决定。
本文是李修岭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