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嘴巴里都是奶块沉积,怎么回事?
爸爸妈妈们发现宝宝口腔里开始出现乳白色、微高起斑膜、周围无红肿,形似奶块。
这种现象称为鹅口疮(又名雪口病、白念菌病),由真菌感染,是儿童口腔的一种常见疾病。
在口腔黏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多见于婴幼儿。
本病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Baby解析:白色念珠菌就是许多微生物中的一种,通常多发生在口腔不清洁、营养不良的婴儿中,在体弱的成年人中亦可发生。白色念珠菌在健康儿童的口腔里也常可发现,但并不致病。)这种真菌有时也可在口腔中发现,当婴儿营养不良或身体衰弱时可以发病。
发生鹅口疮的原因非常多:
1.母亲阴道有霉菌感染,婴儿出生时通过产道,接触母体的分泌物而感染。
2.奶瓶、奶嘴消毒不彻底,母乳喂养时,妈妈的奶头不清洁。
3.接触感染念珠菌的食物、衣物和玩具。另外,婴幼儿在6~7个月时开始长牙,牙床有轻度胀痛感,婴幼儿爱咬手指,咬玩具,这样就易把细菌、霉菌带入口腔,引起感染。
4.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有时因交叉感染可患鹅口疮。
5.长期服用抗生素,或不适当应用激素治疗,造成体内菌群失调,霉菌乘虚而入。
常见有如下表现:
1.口腔黏膜出现乳白色、微高起斑膜,周围无炎症反应,形似奶块。无痛,擦去斑膜后,可见下方不出血的红色创面。斑膜面积大小不等,可出现在舌、颊、腭或唇内黏膜上。
2.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口唇部的黏膜,白色的斑块不易用棉棒或湿纱布擦掉。
3.在感染轻微时,白斑不易发现,也没有明显痛感,或仅在进食时有痛苦表情。严重时宝宝会因疼痛而烦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难,有时伴有轻度发热。
4.受损的黏膜治疗不及时可不断扩大,蔓延到咽部、扁桃体、牙龈等,严重者可蔓延至食管、支气管,引起念珠菌性食管炎或肺念珠菌病,出现呼吸、吞咽困难,少数可并发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影响终身免疫功能,甚至可继发其他细菌感染,造成败血病。
治疗方法:
制霉菌素片和小瓶的维生素AD滴剂10毫升的,把制霉菌素片弄成粉末混在AD滴剂里,用棉签蘸了以后,涂在鹅口疮处,4小时一次,2天左右就好了,注意妈妈乳头也需要清洁,奶瓶也要高温消毒。
鹅口疮不及时治疗会很快蔓延的,在治疗期间要注意口腔卫生,避免上火,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是可以用生理盐水清洗口腔的,如果症状严重的情况下最好及时去医院治疗。
需要有相应的预防措施:
1.产妇有阴道霉菌病时应积极治疗,切断传染途径。
2.婴幼儿进食的餐具清洗干净后再蒸10~15分钟。
3.哺乳期的母亲在喂奶前应用温水清洗乳晕和乳头;而且应经常洗澡、换内衣、剪指甲,每次抱孩子时要先洗手。
4.对于婴幼儿的被褥和玩具要定期拆洗、晾晒;宝宝的洗漱用具尽量和家长的分开,并定期消毒。
5.婴儿室应注意隔离和哺乳的消毒,以预防传播。
6.幼儿应经常性地进行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7.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的幼儿,用具不可混用。
感谢您对陈景洲的支持和关注,本人将更加努力让爸爸妈妈了解国内外最先进的育儿理念,结合自身地区特色,科学养育健康聪明的宝宝!
扫一扫,分享更多儿童健康资讯!
本文是陈景洲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