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需要补充维生素C药片吗?如何补充?
维生素 C 在酸性环境中稳定,遇碱、热、光、氧及痕量的 Cu2+、Fe3+ 等金属离子极易被破坏,溶于水后很快被氧化成脱氢抗坏血酸,食物中氧化酶可加速其氧化破坏。氧化酶在蔬菜中含量较多,可破坏其中的维生素 C;某些果实中所含的生物类黄酮,能保护维生素 C 的稳定性。
维生素 C 的膳食参考摄入量:根据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的膳食参考摄入量(DRIs-RNI)(中国 DRIs,2013版)。可耐受最大摄入量(UL)1 岁~4 岁为 400 mg·d-1,4 岁~ 7岁为 600 mg·d-1,7 岁 ~11 岁为 1000 mg·d-1,11 岁 ~ 14 岁为 1400 mg·d-1,14 岁 ~18 岁为 1800 mg·d-1,成年人包括孕妇、乳母为 2 000 mg·d-1。
维生素 C 的吸收和储存:经胃肠道摄入的维生素 C 多数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被吸收,胃粘膜和口腔粘膜可吸收少许维生素 C。维生素 C 的摄入量影响小肠对维生素 C 的吸收率,摄入量 ↑ → 吸收率 ↓
发热、服用矿物油、使用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肠道寄生虫感染、摄入大量膳食纤维及动物肝脏(含铜量高)等均可降低维生素 C 的吸收率。
将每日维生素 C 的摄入量分次、空腹摄入为佳。
维生素 C 可经由门静脉、肝静脉进入体循环,并转移至身体各部分的组织,以白细胞、肝脏、腺体组织、眼球中维生素 C 含量较高。
血液中维生素 C 的白蛋白结合率低。人体摄入维生素 C 每日推荐需要量时,体内约贮存 1 500 mg,如每日摄入 200 mg 维生素 C 时,体内贮量约 2 500 mg。
维生素 C 的代谢和排出:维生素 C 在体内的代谢产物为草酸,以维生素 C 原形和草酸等形式经尿液排出。当体内维生素 C 达饱和量时,尿中的排泄量会增多;体内含量不足时,排泄量相应减少。维生素 C 由肾脏排泄,所以肾脏具有调节维生素 C 排泄率的作用。
早期维生素 C 缺乏临床表现常不明显,严重维生素 C 缺乏(维生素 C 总储存量 < 300 mg)时,才表现出坏血病等典型的临床症状。
人体维生素 C 的储存量可达 2 000 mg,因此维生素 C 缺乏临床上较为少见。维生素 C 缺乏与下列因素有关:
1)摄入不足:较长时间未能摄取新鲜蔬菜和水果;或食物加工过程中处理不当而使维生素 C 大量破坏;乳母膳食中长期缺乏维生素 C;或人工喂养儿长期单纯谷类喂养而未添加富含维生素 C 辅食等;
2)需要量增加:维生素 C 需要量增加见于婴儿(尤其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感染等慢性消耗性疾病、严重创伤等情况;
3)吸收障碍:各种原因造成的慢性腹泻、短肠综合征等;
4)药物影响: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雌激素、阿司匹林、降钙素等可影响机体维生素 C 的代谢。
维生素 C 缺乏症状:人体不能自身合成维生素 C,长时间(约 3 ~ 4 个月)缺乏维生素 C 的摄入,机体内的维生素 C 储存量耗竭,可出现维生素 C 缺乏症状。
维生素 C 缺乏的临床表现:
1)早期表现缺乏特异性,表现为面色苍白、倦怠无力、食欲减退、易激惹、体重不增、易感染(发热、腹泻)等,较大儿童可有多疑、抑郁等表现。
2)坏血病(scurvy):早期除疲劳、倦怠等表现外,常出现皮肤瘀点或瘀斑、毛发根部卷曲变脆、毛囊过度角化,其中毛囊周围轮状出血具有特异性,常出现在臀部和下肢。继而出现牙龈肿胀出血、牙齿松动脱落、鼻出血、球结膜出血甚至全身广泛出血,危及生命,同时也可伴有贫血、机体抵抗力降低、伤口愈合缓慢、关节疼痛及关节腔积液等。
3)贫血:维生素 C 缺乏可影响铁的吸收,加上长期出血,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贫血,表现为乏力、倦怠、面色苍白等症状。多为中度贫血,可为血红蛋白正常的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4)骨骼症状:维生素 C 缺乏者可出现长骨骨膜下出血、长骨干骺端脱位,导致患肢疼痛明显,出现“假性瘫痪”。婴儿可因关节腔内存在血性渗出物而使四肢处于屈曲状态,呈蛙状体位,患肢长骨骨干还可出现肿胀、压痛明显,四肢的任何被动运动都可因肢体疼痛而哭闹不止。少数患儿在肋骨软骨交界处可因干骺端半脱位而呈串珠状隆起,称“坏血病串珠”,串珠状隆起表面尖锐,内侧可扪及凹陷,肋骨移动可有明显疼痛,患儿表现为呼吸浅快。佝偻病相关肋骨串珠样隆起表面钝圆形,内侧无凹陷,可与“坏血病串珠”相区别。
5)其他症状:维生素 C 缺乏者可出现水肿;还可因泪腺、唾液腺、汗腺等分泌功能减退甚至丧失,出现与干燥综合征相似的临床症状;伤口愈合不良;反复呼吸道、消化道感染等。
维生素 C 毒性很低,但每日摄入量宜 < 1 000 mg·d-1。摄入过量可导致:
1) 一次口服性 1 g ~ 4 g 维生素 C 时可出现头痛、反酸、恶心呕吐、中上腹痛、腹胀、腹泻、失眠/嗜睡、疲劳等;
2) 维生素 C 在体内分解代谢终产物主要是草酸,长期摄入维生素 C ≥ 500 mg·d-1 时可增加尿中草酸盐的排泄,导致尿频,增加尿路尿酸盐、半胱氨酸盐或草酸盐结石的风险;
3) 葡萄糖 – 6 - 磷酸脱氢酶缺乏患者接受大剂量维生素 C 静脉注射或一次性口服 ≥ 5 g 时可发生溶血;
4) 较大剂量的维生素 C 可刺激消化道溃疡患者的溃疡面,导致溃疡出血甚至穿孔风险增加;
5) 孕妇长期服用大剂量维生素 C,可导致新生儿坏血病;
6) 乳母摄入大剂量维生素 C,可分泌物乳汁,影响婴儿;
7) 长期大剂量维生素 C 摄入可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血管内凝血、溶血、白细胞吞噬能力降低等。
长期大剂量服用维生素 C,(2 ~ 3)g·d-1,停药后可出现维生素 C 缺乏表现。出现维生素 C 中毒时,可经血液透析清除多余维生素 C。
本文是罗燕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