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间歇性导尿
定义:不将导尿管留置于膀胱内,仅再需要时插入膀胱,排空后即拔除。
分类:无菌性间歇导尿、清洁间歇导尿
目的:1.使膀胱规律性充盈与排空接近生理状态,防止膀胱过度充盈。
2.规律排出残余尿量,减少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感染。
3.使膀胱间歇性扩张,利于保持膀胱容量和恢复膀胱的收缩功能。
对于出现排尿功能障碍的早期SCI患者,应首先排除泌尿系器官的损伤(如膀胱破裂、尿道损伤等),在生命体征稳定后,如果不存在间歇导尿禁忌症,应尽早开始间歇导尿。
临床使用范围:
• 神经系统功能障碍:SCI、多发性硬化、脊柱肿瘤等导致的排尿问题
• 非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前列腺增生、产后尿潴留
• 膀胱内梗阻致排尿不完全
• 常用于下列检查:获取尿液检测标本;精确测量尿量;用于经阴道或腹部的盆腔超声检查前充盈膀胱
间歇性导尿禁忌症
• 尿道或膀胱损伤(尿道出血、血尿)
• 尿道畸形、狭窄、尿道炎、尿道脓肿
• 膀胱颈梗阻、严重前列腺增生症
• 并发膀胱输尿管返流、肾积水
• 严盆底肌肉或尿道外括约肌严重痉挛
• 严重自主神经过反射
• 严重尿失禁
• 缺乏认知导致不能配合插管者或不能按计划导尿者。
• 不能自行导尿且照顾者不能协助导尿的患者。
• 膀胱容量小于200ml
• 尿路感染
• 每天摄入大量液体无法控制者
下列情况需慎用:前列腺、膀胱颈或尿道手术后,装有尿道支架或人工假体
间歇导尿管的选用:选用亲水性、低摩擦系数的尿管,以免尿道损伤或反复插管加重感染
间歇导尿的护理
有足够的膀胱容量,规律饮水, 保持24小时尿量约1500~2000ml
每4~6小时导尿1次,可根据导出的尿量进行适当增减,每次导出的尿量不超过500ml
病情稳定,不需要抢救、监护治疗或大量的输液治疗
4.残余尿少于80~100ml时,可停止导尿。
5.间歇导尿可教育患者采用清洁间歇导尿
6.饮水计划单
膀胱再训练:根据学习理论和条件反射原理,通过患者的主观活动或功能锻炼来改善膀胱的储尿和排尿功能,从而达到下尿路功能的部分恢复,减少下尿路功能障碍对机体的损害。
方法:1.行为技巧:习惯训练(提醒患者定时排尿);延时排尿(形成3-4h的排尿间期,无尿失禁发生)
2.排尿意识训练(意念排尿):留置导尿
3.反射性排尿训练:在导尿前30分钟,逼尿肌、括约肌功能协调,膀胱收缩容易触发,收缩压力在安全范围内。
4. Crede按压法
5. Valsalva屏气法
本文是商淑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