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肝豆状核变性
肝豆状核变性是遗传性疾病,遗传的方式是常染色体单基因隐性遗传。有患者说我父母都很健康,全家没有人得这个病,为什么我会得?这是因为你的父母的基因为杂合子(携带者),父母的孩子发病率为1/4,携带致病基因可能性为1/2,完全正常的可能性为1/4。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铜代谢异常,可以累及肝,脑,肾,角膜。累及哪个脏器就会出现相应的症状。
哪些患者高度怀疑肝豆状核变性?①其他原因不能解释的肝脏疾病。如转氨酶高,肝脾肿大,黄疸等。②其它原因不能解释的神经精神疾病。如肢体颤抖,吐字不清,声音低沉,流涎,吞咽困难,步态不稳及动作不协调等,精神障碍可以表现为抑郁,行为怪异,妄想等。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需要哪些检查?包括肝功能,肾功能,铜蓝蛋白,血清铜,尿铜,肝胆脾彩超,头CT或MRI,角膜K-F环,基因检测。需要到肝病科和神经内科就诊。
诊断标准:①肝肾病史、肝肾病症和(或)椎体外系症状。②铜代谢异常,铜蓝蛋白显著降低<80ug/L,血清铜降低<9.4umol/L,24小时尿铜增高>16umol/24h,③角膜K-F环阳性,④阳性家族史。⑤基因诊断。符合1、2、3或1、2、4可临床确诊,符合1、3、4而铜蓝蛋白正常或略低者为不典型WD,符合上述1~4条中2条,很可能是WD(如符合2、4可能为状前患者),此时可参考头MRI改变,肝活检,四肢骨关节改变等。
治疗:①饮食疗法,避免吃含铜高的食物如豆类、坚果、海产品等,勿用铜质餐具,适当低铜饮食,如精白米,精面,猪肉,奶制品。可给予高蛋白饮食。②药物治疗,可以应用青霉胺,二巯丁二酸,锌盐,二巯丙磺钠及中药,③其它保肝,营养神经,对症治疗。
本文是齐晶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