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我学望舌之一
中医诊断,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诊,尤其是望舌,获得的信息至关重要。患者朋友如果有了一定的舌诊知识,有助于观察病情的变化,判断疗效的好坏。今天起我们分2次介绍望舌。如果有进一步学习需求的朋友,也可以到书店购买我主编的在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学》,那上面有彩色舌诊图谱。
望舌时,患者应取正坐位或仰卧位,将舌自然伸出口外,舌体放松,舌面平展,舌尖略向下,充分暴露舌体。若舌体紧张,或伸舌时间过长,均会影响舌部气血运行,出现假象。望舌的要领一是光线要充足,二是伸舌要自然,三是要辨别染苔,排除假象。如饮牛奶后可附有白苔,吃乌梅,橄榄可使舌苔变黑,吃蛋黄、橘子、核黄素可使舌苔变黄,刚饮水可使舌苔变湿润,刮苔或饮食磨擦,可使舌苔由厚变薄等,都应注意辨别,以免误诊。
舌与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认为:舌尖属上焦心肺;舌中属中焦脾胃;舌根属下焦肾;舌边属肝胆,左边属肝,右边属胆。
望舌包括望舌苔和舌质两方面。舌苔是舌面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由胃气所生;舌质,亦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望舌一般先看舌苔,后看舌质。并按照先舌尖,次舌中,后舌边、舌根的顺序进行观察。最后察看舌底络脉的变化。人体的正常舌象为淡红舌、薄白苔,舌苔和舌质的异常变化则构成病理舌象。
(一) 舌苔
1.苔色
(1) 白苔 常见于表证、寒证。
薄白苔,是正常舌苔,也可见于外感表证或内伤杂病而无热者。外感病,苔薄白而润,多为风寒表证;薄白而滑,多为风湿表证;薄白而干,舌边尖红,多为风热表证。均因邪在肌表,尚未入里,故苔无明显变化。
白腻苔 多见于湿浊、痰饮及食滞尚未化热者。白厚粘腻苔,多见于湿温病,湿热留恋气分,湿重于热者。白滑腻苔、多见于寒湿,痰饮。由外感寒湿或脾虚湿盛,痰饮内停所致。
(2) 黄苔 主里证、热证。由邪热熏蒸所致
薄黄苔多见于表热证或里热证热势尚轻者;黄燥苔提示里热炽盛,津液大伤;黄腻苔多见于湿热证及痰热、痰火内盛者。但苔黄滑润而舌质淡白胖嫩者,多因阳虚水湿不化所致。
(3) 灰黑苔 灰即浅黑色,故灰苔与黑苔同类。主热盛与寒极。
苔灰黑而润为阳虚寒盛,多由白腻苔或白滑苔转化而来,由阳虚寒盛或寒湿、痰饮内停所致。苔灰黑而燥,甚则生芒刺,为热极津枯之征,多由黄燥苔转化而来。但苔灰而干,亦可由阴虚火旺引起。
2.苔质
(1) 厚薄
舌苔的厚薄以“见底”、“不见底”为标准。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质者,为薄苔;不能见到舌质者,为厚苔。正常舌苔薄白均匀,在疾病过程中见之,提示病轻邪浅,多见于外感表证或内伤轻证。厚苔由胃气挟湿浊熏蒸,凝于舌面而成,故主邪盛入里,或内有痰饮、湿浊、食积。
(2) 润燥
干湿适中,谓之润苔。见于正常人或虽病而津液未伤者。舌苔水分过多,扪及湿滑,伸舌欲滴,谓之滑苔。滑苔主寒,主湿。多由阳虚,气不化津,痰饮、水湿内停所致。舌苔望之干枯,扪之无津,谓之燥苔,多为津液耗伤,或热盛伤津,或阴液亏虚。若颗粒粗糙如砂石,扪及糙手,为糙苔;苔质地板硬,干燥裂纹,为燥裂苔。二者由高热伤津引起。
(3) 腐腻
苔质颗粒疏松,粗大而厚,似豆腐渣堆积舌面,揩之易去,谓之腐苔,多见于食积、痰浊。苔质颗粒细腻致密,紧贴舌面,刮之难去,谓之腻苔。由湿浊内蕴,阳气被遏所致。故主湿浊、顽痰、痰饮、食积等病。若苔厚腻色黄,是湿热或痰热,苔滑腻而色白多为寒湿。
本文是魏睦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