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修补鼓膜大穿孔15例临床报告
郭 剑 锋
东莞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
【摘要】 目的 探讨用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作为移植材料行鼓膜穿孔修补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我院2012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15例鼓膜紧张部大穿孔病例,采用自体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作为移植材料完成I型鼓室成型术。 结果 所有病例随访半年以上,术后13例鼓膜穿孔完全愈合,2例1月后由大穿孔缩小为鼓膜前方边缘小穿孔,3月后完全愈合。结论 采用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作移植材料具有取材方便,容易植入,不宜变形,容易存活等特点,对于鼓膜紧张部大穿孔临床效果好。
鼓膜穿孔可引起患耳听力下降,特别是鼓膜的大穿孔更增加了中耳感染的风险。近3年来我科对鼓膜大穿孔患者采用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行鼓膜修补术,均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15例鼓膜穿孔患者,年龄23-45岁,男7例女8例,均为慢性中耳炎后遗穿孔。
二、入选标准
1.所有病例均为鼓膜紧张部大穿孔,鼓室粘膜均正常,无肉芽及鳞状上皮化生;
2.慢性中耳炎患者干耳至少一个月,咽鼓管功能良好;
3.纯音测听:语言频率气导听阈<50dB,骨导听阈<40dB,气骨导差<35dB;
4.颞骨CT扫描示乳突及上鼓室内无病变, 外耳道无明显狭窄。
三、手术方法
1.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的制作
同侧耳屏游离缘内侧约1.0 mm处弧形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于软骨膜表面分离,沿游离缘全长切开软骨膜及软骨,于软骨与内侧软骨膜之间分离,尽可能分离至软骨的边缘,沿分离的边界切下带有外
侧面软骨膜的耳屏软骨备用,即制作成带有一侧软骨膜的软骨-软骨膜复合体。
2. 鼓室修补术
所有患者均在局部麻醉下应用耳显微镜行鼓膜修补,患者取仰卧侧头位,患者朝上,术耳常规消毒,2%利多卡因加少量肾上腺素作外耳道四壁皮肤下浸润麻醉,先用钩刀去除鼓膜穿孔边缘上皮,并用耳显微杯状钳环形去除穿孔边缘少许上皮组织,再用直角剥离子搔刮鼓室面残存上皮及锤骨表面和穿孔后方外侧面上皮组织,使整个移植创面有鲜血渗出,移植床即制作完毕,将制作好的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修剪至相应大小,放入残余鼓膜内侧面及锤骨柄外侧面以修补鼓膜,为了移植物贴合严密,可以将移植物对应锤骨柄部分楔形切除一小部分,此时复合体的软骨膜面应朝鼓膜内侧,软骨面则朝向鼓室,再以直角剥离子伸入穿孔缘与复合体之间,检查残存鼓膜与复合体之间要尽量重叠,不要留有空隙。鼓膜表面及外耳道再放置明胶海绵稍加压迫,再置入碘仿纱条。术后给予常规抗生素,10天拔除外耳道内碘仿纱条,如渗液较多则给与抗生素滴耳液滴耳,并检查鼓膜生长情况。术后1、3、6个月及1、2年复查鼓膜生长情况,术后1个月复查纯音听阈了解听力改善情况。
结 果
术后1个月复查,13例愈合,2例鼓膜前方边缘性裂隙状穿孔,术后3个月复查发现未愈合的穿孔重新愈合,随访至少6个月以上,未见鼓膜再穿孔。耳屏形状基本保持原样。新生的鼓膜在1年内其厚度、活动度均逐渐接近原生鼓膜,经随访无一例胆脂瘤发生。所有病例术后纯音语言频率平均气导听阈降低10~30 dB ,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讨 论
传统上常选用游离颞肌筋膜或耳屏软骨膜作为修复鼓膜的材料,但颞肌筋膜和耳屏软骨膜材料过于柔软,术中不易整复,术后易移位、回缩、内陷、粘连、萎缩和再穿孔,再穿孔的概率达12%【1】。而软骨膜复合体克服了以上缺点,其优势在于:(1)在耳屏内作切口取材,不需取颞肌筋膜,损伤小,耳屏形状基本保持原样,患者容易接受;(2)取材操作简单,不易出血,可在显微镜下进行,制取移植组织面积较大,一般足够修补鼓膜穿孔;(3)移植物表面的软骨膜属上皮组织,表面富含血管,有易于新生血管的建立,促使鼓膜残边上皮细胞的移行及再生;(4)移植物内侧面的软骨表面无血管组织,不易与鼓室内粘膜发生粘连及再生,有利于术后干耳及防止粘连性中耳炎,并防止植入性胆脂瘤生长;(5)移植物中软骨的弹性和硬度不影响术后听力提高,且对术后鼓膜有一定的支撑作用,因而对防止术后鼓膜回缩及听骨粘连有一定作用,故术中移植物与穿孔缘重叠不需要2 mm以上,这样既减小了手术的难度,也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6)移植物属中胚层组织,弹性好,有一定的硬度,不易卷缩,易于铺置,不易移位,因而能够较好的防止术后鼓室粘连及鼓膜回缩,鼓室内不需要放入明胶海绵支撑移植物,术后不易产生裂隙,抗感染力强,自身代谢率低,有利于血运的建立,故成活率高。手术操作简化,手术时间明显缩短。
本组15例鼓膜穿孔修补成功,也证明了耳屏软骨膜复合体作为鼓膜穿孔移植材料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尤其适合于鼓膜大穿孔。
本文是郭剑锋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