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眼金睛看皮肤:邓主任教你识别几种容易误诊的“色素性皮
1、很像雀斑的“雀斑样痣”
形态:密集点状色斑,一般有局限性,灰褐色、棕色,类似雀斑。斑点一般不融合,一般只有1-5毫米,较少发病于暴露部位。
病理:表皮基底层黑素细胞及黑素均有增加,但增生的黑素细胞不成巢。病理:表皮基底层黑素细胞及黑素均有增加,但增生的黑素细胞不成巢。
容易误诊:雀斑、斑痣、咖啡斑。
雀斑样痣
雀斑样痣:斑点之间颜色正常。斑痣:有咖啡斑样底色,上有深色斑点、丘疹。
2、容易被误诊为咖啡斑的“泛发性雀斑样痣”
泛发性雀斑样痣:全身大面积布满点状色斑,常有医生误诊为咖啡斑。如果有家族史,可诊断为“遗传性泛发性雀斑样痣”。
3、难以辨别的“泛发性雀斑样痣”与“遗传性泛发性色素异常症”
前者只有点状色素沉着,后者不仅有点状色斑,还有点状色素减退夹杂,黑白相间。(如下二图,均为后者)
后者系局部黑色素异常分泌及异常减少所致,原因不明。
4、与“色素失禁症”极为相似的“线状与漩涡状痣样过度黑素沉着病”
线状与漩涡状痣样黑素过度沉着病”与“色素失禁症”极为相似,仅仅从外观来看几乎无法分别。
可从以下两点进行鉴别:
A、询问病史,色素失禁症发病前有广泛的水疱、红斑出现,褪下后形成色素沉着。而“线状与漩涡状痣样黑素沉着病”在发病前无红斑、水疱。
B、病情变化。色素失禁症可从两三岁开始消退,一般可至二三十岁基本消退干净,而“线状与漩涡状痣样黑素沉着病”终生不退。
线状与漩涡状痣样黑素沉着病
附:色素失禁症图片
色素失禁症分为色沉性与脱色性两种,如图:
5、容易区别的“伊藤痣”和“贝克痣”
伊藤痣与贝克痣一般还是比较容易区分的,但经验不够丰富的医生,有时还是会搞混,在此介绍一下鉴别方法。
1、有粗毛与否:伊藤痣无,贝克痣则长有稍粗的毛发,但也有不长毛的情况。
2、皮肤纹理:伊藤痣表面光滑、平坦,而贝克痣表面粗糙,可增厚
3、颜色变化:伊藤痣多为青褐色、黑褐色,贝克痣多为黄褐色、棕褐色。
4、病理区别:伊藤痣为真皮痣,贝克痣为真-表皮痣。
下图:伊藤痣
下图:毛表皮痣
6、细胞来源不同的“皮脂腺痣”与“疣状痣”
皮脂腺痣与疣状痣(又名线状表皮痣、疣状表皮痣等),二者细胞来源不同,
但治疗基本相同(外科治疗或二氧化碳激光)。
1、发病不同:皮脂腺痣幼年时为棕色斑块,青春期后方为乳头瘤样增生。而疣状痣在出生时即呈疣状,外观颗粒状或乳头瘤状,肤色或黄褐色。
2、形状不同:皮脂腺痣多呈片状,而疣状痣多呈流线形。
3、位置不同:皮脂腺痣多在头面部、头皮,而疣状痣躯体发病率多于头部。
4、病理不同:皮脂腺痣主要由皮脂腺增生组成,而疣状痣为表皮细胞异常所致。
下图:皮脂腺痣图片
下图:疣状痣(线状表皮痣)
7、不属于血管瘤的“静脉湖”
静脉湖属于静脉畸形、扩张,严格来说,它不属于血管瘤。
本文系邓娟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是邓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