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值得关注的眩晕症—前庭性偏头痛
能够引起眩晕的疾病可达数十种,医生们常常为了病人眩晕的诊断而焦头烂额。前庭性偏头痛作为目前认为最常见的眩晕症,应该引起我们更多的重视。
偏头痛(Migraine)患者在头痛出现之前,常常会有一些前驱症状,诸如视觉障碍、嗅觉倒错或眩晕耳鸣等。按前期症状的症状不同,可将偏头痛称为视觉性(Visual)、嗅觉性(Olfactory)或前庭性(Vestibula migraine)偏头痛等。
前庭性偏头痛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中年为发病高峰,60岁以上发病较少见,女性多于男性。前庭性偏头痛可有阵发性眩晕的发作,强声或强光可以诱发眩晕症状。比如,当听到四周的人声鼎沸时,便有明显的眩晕,伴有恶心与呕吐;当行走在强光照射的路上,也有上述的症状。同时,头部运动也可引发眩晕。此外,前庭性偏头痛还可表现为身体不稳感,空间位置定向障碍。
前庭性偏头痛的病因与发病机理尚不清楚,作为偏头痛的一种,其本质还是与神经或血管相关:
1.神经学说:偏头痛的患者,他们的大脑处于高度敏感的状态,当外界的诱发因素刺激时,神经系统会发生超乎寻常的反应,属于一种神经系统的过度敏感。
2.血管说:偏头痛的发作期,随着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的增高,血小板浓缩,释放大量的5-羟色胺,引发脑血管的收缩。血流量降低后,视觉皮层的神经元对缺血最敏感,因此视觉先兆最先出现,然后越来越多的神经元功能受到影响,包括前庭神经核。这时用抗癫痫与扩管药物多能够凑效,道理便在于此。随后,5-羟色胺水平下降,硬脑膜血管继发性扩张,引发头痛。
3.三叉神经血管学说:某些诱因激活了脑血管周围的三叉神经末梢,释放血管活性肽,使脑膜血管扩张,血浆蛋白渗出,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引起硬膜和其他三叉神经分布组织发生神经源性炎症。
但是有时候,偏头痛并不出现头痛的症状,而主要是先兆症状,诸如眼前闪光、面部麻木、嗅觉倒错、眩晕、耳鸣等等。这时候,诊断就要特别注意。
前庭性偏头痛的前庭症状一般有发作史5次以上,较梅尼埃病更频繁,每次持续5分钟到72小时;头痛为一侧、搏动性,眩晕中重度发作,恐声、恐光,有视觉先兆;排除其他前庭疾病或偏头痛标准。其诱发因素不定:如月经失调、压力、失眠、极度口渴、相关食物诱因,可以作为诊断线索。前庭性偏头痛与梅尼埃病往往难以鉴别,都可表现为眩晕、耳闷、耳鸣,但前庭性偏头痛以双耳症状多见,通常表现为低频轻度听力损害,不会进行性加重,患者在病程中只要有听力下降的证据,即使出现偏头痛,也应该诊断为梅尼埃病而不是前庭性偏头痛。BPPV可通过体位诱发实验确诊,极少发生于儿童,且手法复位效果好,不易复发,易于鉴别。椎基底动脉系统的TIA可引起基底型偏头痛症状,但持续时间仅数分钟。外淋巴瘘伴轻-中度感音神经性聋,瘘管实验阳性,CT可鉴别。后颅窝肿瘤患者,MRI常有阳性发现。
治疗方面,急性发作期可选用异丙嗪、地西泮等前庭抑制剂改善症状,如果前庭性偏头痛发作频繁,应该采取预防性治疗,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如西比灵);曲坦类药物。此外,应改善生活方式,适当锻炼,放松心情,良好的睡眠习惯,避免接触红酒、谷氨酸钠、巧克力、奶酪等食物。
本文是方练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