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得了分泌性中耳炎怎么办?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减退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小儿的发病率比成人高,该病是引起小儿听力减退的主要原因。90%的学龄前儿童都曾经至少患过一次分泌性中耳炎,1岁以内婴幼儿有50%曾患过分泌性中耳炎,2岁以内的发病人数增加到了60%,因此得了分泌性中耳炎不必过度惊慌。大部分患儿在3个月内都能自愈,但仍有30-40%患儿以后会复发,5-10%的患儿症状会持续一年或更长时间。
分泌性中耳炎多因急性中耳炎未得到即使恰当治疗,由急性中耳炎转化而来。中耳积液是由于咽鼓管(就是位于中耳腔和鼻咽腔之间的管子)不通畅或阻塞引起的。咽鼓管阻塞时,中耳腔内的气体被逐渐吸收,腔内形成负压,导致中耳粘膜血管内液体渗出到中耳内。开始积液较稀薄,一段时间后积液变粘稠,严重者为胶冻样分泌物。
分泌性中耳炎绝大多数都能治愈,所引起的听力下降也能够恢复正常。如果不能得到正确的治疗,则会导致粘连性中耳炎、鼓室硬化、胆固醇肉芽肿等后遗症,治疗非常困难,造成永久性听力下降。
小儿咽鼓管阻塞最主要的因素是腺样体肥大,加上小儿咽鼓管短而宽,这就是分泌性中耳炎在儿童中发病率明显高于成人的原因,急性鼻炎、鼻窦炎和咽炎也是常见原因,另外,急性中耳炎患儿,如果抗生素治疗时间不够或者滥用抗生素,患儿耳痛、发热好转后可能会有分泌性中耳炎的表现,因此,得了急性中耳炎的患儿在治疗后一定时间的门诊随访很有必要。
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常见有以下几点:
1.听力减退:患儿多有感冒病史,以后听力减退。小儿患者可表现为对别人的呼唤声不理睬,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等。如患儿的另一耳正常,也可长期不被家长察觉;
2.耳痛:刚起病时可有耳痛,以后耳痛不明显;
3.耳闷感:常见症状之一;
4.耳鸣:当头部运动、打呵欠或擤鼻时,耳内有气过水声。
非手术治疗:
1.应该避免用力擤鼻涕,尤其在鼻塞时。可以考虑在用滴鼻剂或热蒸汽使鼻塞症状缓解后,再两侧交替擤出鼻涕;
2.抗生素:研究发现在中耳积液中可检出多种致病菌,而且分泌性中耳炎与上呼吸道的炎症有关,因此建议使用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等药物,疗程由病情变化决定;
3.糖皮质激素:可考虑早期使用,疗程短;
4.如有鼻塞症状,鼻腔可用鼻喷激素治疗。因为中耳积液大部分与咽鼓管阻塞有关,鼻咽局部可应用达芬霖或呋麻滴鼻剂,患儿应平卧于床上,头部悬空于床边,鼻孔朝天(如图),然后患侧鼻孔滴鼻液6-8滴,保持上述姿势5-10分钟(目的是使滴鼻液作用于鼻咽部,开放咽鼓管咽口),每日两次,连续7天,再停用一周(不能连续使用,以免造成药物性鼻炎)。
5.粘液促排剂:沐舒坦或吉诺通口服,促进咽鼓管纤毛摆动及稀化中耳积液,以促进积液排出。
手术治疗:
1.鼓膜置管术:凡病情迁延(一般大于3个月)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及胶耳,可予鼓膜切开并将积液充分吸尽后,在切口处放置一通气管,以改善中耳的通气,有利于液体的引流,促进咽鼓管功能的恢复。鼓膜置管术作为一种优化手术选择,有助于提高听力和排出中耳腔积液,但也可能带来穿孔不愈和鼓室硬化的风险。
2.其他:积极治疗鼻部或鼻咽部疾病,如腺样体切除术、鼻息肉切除术等。
本文系方练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是方练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