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射病
热射病定义
热射病(Heat Stroke, HS)为致命性中暑,主要临床表现为高体核温度40~47 OC,皮肤干热及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减退、谵妄、惊厥、昏迷等,重症患者可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1]。
HS 分劳力性 HS 和典型性HS,前者多由于高温、高湿环境中强烈运动而产热过多所致,后者多见于老年人或有基础疾病者,由于体温调节能力下降导致散热减少所致[2]。机体热负荷如果超过机体散热能力,可以直接损伤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调节功能失调及休克。热射病的病死率约为50%,7% ~14 %的幸存者罹患永久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且与体温升高持续时间、程度、速率及局部循环改变直接相关。高温的细胞毒性作用可引起广泛的细胞变性、坏死和出血,以脑组织损伤最为严重。
热射病的发病机制 [2,3]
1.高热所致的细胞毒性作用 可引起广泛的细胞变性、坏死和出血,以脑组织损伤最为严重;
2.内毒素血症 应激下肠道血管通透性增加,毒素和细菌易位入血,肠道可能成为炎症、热射病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发展的动力器官;
3.炎症反应 炎性细胞因子(Cytokinase,CK)可介导发热、白细胞聚集、急性时相蛋白质的合成增多、肌肉分解代谢、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轴的兴奋、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的活化等;
4.内皮细胞损伤和凝血功能障碍 内皮细胞损伤和弥散性微血管血栓形成是热射病的一个突出特点,高温可以导致内皮细胞的损伤并进而促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
既然说到热射病以脑组织损伤最为严重,那么我们来看看被热坏的脑子是啥表现呢?
热射病的脑影像学检查
热射病的脑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可见脑组织缺血、出血、梗死、炎症等多种性质病变,并常呈对称性分布。DWI(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三维空间内测定活体脑组织水分子的扩散,可用于显示白质纤维束)能早期敏感发现细胞毒性水肿,SWI能早期敏感检测颅内微出血灶,对诊断热射病和评估预后具有重要作用[4]。李军等报道了15例 HS 患者通过DWI发现了小脑的异常改变,包括灰、白质 FA 值降低(FA 值是扩散张量变化中的各向异性成分与整个扩散张量的比值,FA 值降低代表水分子在扩散主向量轴上的运动强度的降低),推断与HS导致的小脑 Purkinje 细胞的广泛丢失,神经髓鞘的破坏密切相关[5]。
热射病的神经系统改变
HS病变部位分布广泛,产生广泛的脑梗死,大脑皮层,中脑、丘脑、海马、胼胝体压部、小脑包括小脑齿状核、小脑半球、小脑脚等均可受累。病变常具有对称性分布的特点。有文献报道脊髓也会被累及[7]。
镜下:脑细胞缺血 、缺氧性改变,脑组织水肿明显。脑组织脑内血管痉挛、破裂,加上容易伴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所以颅内也可发生微出血甚至大量出血。有文献报道,出血者预后不佳[8]。
热射病的治疗
早期诊断、快速降温是治疗本病的关键。常用的降温措施包括冰帽、冰毯、冰袋、冷水及酒精擦浴、冷水浸浴(2~16℃冷水适用于健康中青年人)等,无效者还可给予冰盐水行胃或直肠灌洗;药物降温可选用氯丙嗪等。其他如脱水降颅压、营养神经、糖皮质激素抗炎、血液净化等对阻断热射病进展,改善热射病的脑损伤预后有一定的作用。
本文是祝迎锋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