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足口病知识普及
一、简介
手足口病是世界范围广泛流行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婴幼儿,重症病例死亡率较高,危害严重。
夏秋季多发,也可见于春季。
传染源:受感染的病儿及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可为粪口途径,呼吸道途径及接触传播。
潜伏期:12小时-7天,一般为3-5天。
易感人群: 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暴发流行时偶见成人发病。
临床表现:
发热:低、中热。也可无发热。可有呕吐及腹泻。
咽痛:白色小疱疹及溃疡,位于舌、颊粘膜及硬颚,一周内自愈。局部淋巴结无肿大。
皮疹:特点:斑丘疹 疱疹(3-7mm) 消后不留瘢痕及色素。
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所以又称“四不像”
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
发生部位:手脚多见,掌背均有,也可见于臂,腿及臀部,肛周也可见。躯干少见 。
二、重症
部分病例病情进展快,临床表现多样,在短期内出现: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中枢神经系统如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脊髓灰质炎样麻痹、格林巴利综合征
心力衰竭
多器官功能损伤,可在数小时内死亡
三、家庭护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1、一旦发现感染了手足口病,应将患儿隔离,以免引起流行蔓延。宝宝应留在家中,直到热度、皮疹消退和水疱结痂。一般需要隔离2周。
2、宝宝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晒。
3、宝宝的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有条件的家庭每天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减少人员进出宝宝房间,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
四、饮食
让患儿多饮水,宜食流质或半流质,多食富含维生素C、B族的食物,如西瓜、橙、糙米粥等。忌食辛辣、燥热之品,如虾、蟹、芒果等。
五、预防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婴幼儿洗手,不要让婴幼儿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婴幼儿;
2、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婴幼儿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婴幼儿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本文是孙沄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