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肠癌被误诊的因素有哪些?
直肠癌早期多无症状或仅有排便习惯的改变,易延误诊断和治疗。直肠癌早期诊断率极低,易误诊率较高。误诊原因主要是对此疾病认识不足造成的。该病早期症状无特殊明显表现,一些症状极似肠道疾病,易误诊为痔、菌痢、肠炎、肛裂、直肠息肉、前列腺疾病,误诊率为86.1%。为何会如此之高呢?那么,下面就跟着小编来详细了解直肠癌误诊率高的因素吧!
一
对早期症状重视不足
直肠癌早期病变仅表现为黏膜上的一个稍为隆起的结节,常无任何症状。病变发展到一定阶段可出现便血、腹泻、便秘等一系列症状。据相关数据显示有症状的直肠癌占全部直肠癌病人96.3%,如便血60%,大便习惯改变50.8%,体重下降11.1%。遗憾的是由于其高发病率常使人们对早期直肠癌的临床表现缺乏应有的重视和警惕。
二
忽视年龄的因素
我国直肠癌较国外年龄提前10年,呈年轻化。我国发病年龄集中在31~45岁之间,青少年病人也时有所见,且近年来有上升的趋势,30岁以下的病人可占全部直肠癌的10%以上。由于忽视直肠癌在发病年龄上提前的特殊性,使许多年轻病人就诊时缺乏对直肠癌的考虑,过多地考虑良性疾病,从而延误了病情。
三
病人缺乏医学常识
病人对出现便频、血便等大便习惯改变时,主观上认识不足,误认为肠炎或痔,不去医院做检查。特别是青年人,由于新陈代谢旺盛,对疾病耐受力强,出现轻微症状不足引起病人的重视,待出现明显症状就诊时多为晚期,往往丧失最佳手术时机。这需要加强对癌症方面知识的宣传,特别是青年人直肠癌症状具有隐匿性、病程短、发展快的特点,应引起高度重视。
四
仅凭化验结果做出诊断而致误诊
脓血便是直肠癌较早期的临床表现之一,也是痢疾和肠炎的常见症状,因腹泻伴血便而就医者占直肠癌病人的一半以上。因大便常规检查,显微镜下发现脓细胞、红细胞而诊断为痢疾或肠炎,给予抗生素治疗,从而延误诊治。应当指出,腹泻及脓血便均非特有症状,吞噬细胞也不能视为诊断痢疾的特异细胞,因此,对有脓血便症状来就医的病人拟诊肠炎或痢疾时经内科治疗2周以上无明显好转时应提高警惕,及时检查,以除外直肠癌。
五
对直肠指检不够重视
对直肠指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忽视该项检查,造成误诊者约占直肠癌误诊病人的70%。由于直肠癌75%好发于腹膜返拆线以下,所以80%直肠癌均可由直肠指检发现,且可以根据肿物侵及肠壁周径程度,大致估计病程。因此对于临床上有便频、血便等大便习惯改变的病人,应常规做直肠指检,对可疑病人可应用肛门镜下钳取组织送病理科检查,或做结肠镜检查。
六
过分相信活检的病理诊断
纤维结肠镜及乙状结肠镜是直肠癌诊断的额最佳手段,并可以结合组织病理检查情况,对其性质做出明确诊断。但有不少病人曾做过结肠镜病理报告为慢性炎症,经反复检查后病理证实为腺癌,分析原因为开始活检时未取到病变组织。直肠癌病人往往肠壁黏膜水肿,有时取材不当常会影响到病理诊断的结果。对可疑病人应反复多次在不同部位取检。钡剂灌肠对结肠多原发性癌有意义而对直肠癌诊断无意义。直肠息肉者并发直肠癌亦不少见,更为重要的是腺瘤性息肉本身就可恶变,如未重视,极易误诊。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