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悸与心律失常
心悸是对心脏搏动的一种不适感,常作为心慌的同义语,常伴有心前区不适。属祖国医学“惊悸”和“怔仲”的范畴。病人常用“心里发慌”、“心蹦跳”或“心乱跳”等词来描述,实际上是心跳的频率、节律或心脏收缩的强度改变所致。
一、病因
1.心血管疾病 常见于各种类型的心脏病,如心肌炎、心肌病、心包炎、心律失常及高血压等。
2.非心血管疾病 常见于贫血、低血糖、大量失血、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疾病以及胸腔积液、气胸、肺部炎症、肺不张、腹水、肠梗阻、肠胀气等;还可见于应用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氨茶碱、阿托品等药物后出现的心悸。
3.神经因素 自主神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最为常见,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惊恐或过度兴奋、剧烈运动后均可出现心悸。
二、心律失常的分类
正常心律起源于窦房结,频率60次~100次/min(成人),比较规则。窦房结冲动经正常房室传导系统顺序激动心房和心室,传导时间恒定(成人0.12~1.21秒);冲动经束支及其分支以及浦肯野纤维到达心室肌的传导时间也恒定(<0.10秒)。心律失常(cardiac arrhythmia)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一项异常。“心律紊乱”或“心律不齐”等词的含义偏重于表示节律的失常,心律失常既包括节律又包括频率的异常,更为确切和恰当。
心律失常按其发生原理可分为冲动起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大类。
(1)冲动起源异常
①窦性心律失常:A、窦性心动过速;B、窦性心动过缓;C、窦性心律不齐;D、窦性停搏;E、窦房阻滞。
②异位心律
被动性异位心律:A、逸搏(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B、逸搏心律(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
主动性异位心律:A、过早搏动(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B、阵发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室性);C、心房扑动、心房颤动;D、心室扑动、心室颤动。
(2)冲动传导异常
①生理性:干扰及房室分离。
②心脏传导阻滞:A、窦房传导阻滞;B、心房内传导阻滞;C、房室传导阻滞;D、心室内传导阻滞(左、右束支及左束支分支传导阻滞)。
③房室间传导途径异常:预激综合征。
(3)激动起源失常伴传导失常:异位心律、反复心律、并行心律
临床上,心律失常可按其发作时心率的快慢分为快速性和缓慢性两大类
三、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与分类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作用机制虽然复杂,但其主要机制不外:1、通过减慢舒张期自动复极速率,或提高细胞阈电位来抑制自律性增高;2、抑制动作电位的[0]位相除极,减慢激动传导速度;3、延长有效不应期。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目前被国际通用的是Williams分类法,根据药物作用的电生理特点,将众多的抗心失常药物归纳为四大类:钠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剂和钙通道阻滞剂。
(一)、 钠通道阻滞剂
分为Ia、Ib和Ic三个亚类:
Ia类包括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丙吡胺等。临床电生理效应为抑制传导速度,消除折返机制,抑制自律性,属于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Ia类药物不使窦性心率减慢,相反稍有增快。因对复极期的抑制作用,可致使Q-T间期延长,易诱发或加重心律失常的发生。
Ib类包括利多卡因、慢心律、苯妥英那等。是临床上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常用药,但属窄谱抗心律失常药。苯妥英那可以抑制洋地黄中毒时出现的触发活动,并可改善洋地黄中毒时伴随的传导阻滞。
Ic类包括氟卡胺、英卡胺、普罗帕酮(心律平)等。作用特点是具有较强的钠通道抑制作用,对心肌自律性及传导性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明显延长有效不应期,对消除激动和传导异常均有作用,是临床广谱抗心律失常药。
(二)、b受体阻滞剂
b受体阻滞剂主要通过竞争性阻滞b肾上腺素能受体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常用药物包括心得安、氨酰心安、倍他乐克等。b受体阻滞剂可使心脏自律性降低,包括正常或自律性过高或异常自律性机制的形成,但对安静时窦性心率影响不大,只在交感神经明显兴奋使窦性心率升高才呈抑制状态。可使用权心肌(尤为房室结)的不应期延长,使心肌组织传导性下降,有利于消除各种折返激动,但对浦氏纤维及心室肌组织不应期及传导性短期给药很少影响。可明显提高心室致颤阈值,减少缺血所致室颤和室速。b受体阻滞剂另一特点是促进心脏复极过程,可使Q-T间期缩短。
(三)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剂
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剂又称复极化抑制药,包括胺碘酮、溴苄胺、索他洛尔等。主要作用机制为抑制电压依赖性钾通道,电生理表现为抑制动作电位时程延长和心肌复极过程受抑,尤其是心房心室肌,浦氏纤维。该类药有很强对房室旁路组织作用,无论对前向传导或是逆向传导均受抑制;并可使心室致颤阈值升高,虽然动作电位延长,却可避免早期后除极的发生。由于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剂是广谱抗心律药物,故对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均有效。
(四)钙通道阻滞剂
钙通道阻滞剂除主要用于抗高血压治疗,治疗心律失常主要应用维拉帕米(异搏定)及硫氮卓酮。电生理特点是通过阻滞L型钙通道,临床效应表现为窦房结兴奋性下降,房室结传导性下降,不应期延长。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并对部分因触发活动产生的室性心律失常亦有效。
(五)其它抗心律失常药
仍有些列在四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之外的常用药,如洋地黄和抗胆硷能药物。其中洋地黄仅对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者有控制心室率的作用,而抗胆硷能药物对缓慢心律失常者可提高心率,如阿托品能缩短动作电位和有效不应期。
本文是陈开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