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临床的意义何在?——兼谈医学生的培养
今天下午注定是一个难忘的时刻。学校实行导师制后的老师和学生之间第一次面对面的交流和座谈如期在科室举行。学生们翘首以待,老师们答疑解惑。一个下午将近4个小时的热烈而坦率的交谈给彼此留下深刻的印象。
今天交流的主体是早临床。
早临床是指医学生在入学后以理论课为主学习的同时(比如第一年,第二年),抽时间关注临床,尽早建立感性知识,把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有机结合起来。
刚刚迈入医学殿堂的同学,面对浩瀚的医学理论的海洋,如何按照一条主线递次推进,最后达到用知识武装头脑的层面,确实既要有毅力也要有方法。例如,可以把人体如何利用吸入的氧气作为“燃料”启动细胞线粒体的代谢作为一个案例,把相关的各个环节穿插进来,在一条主线下有许许多多的相关知识可以“串”起来,这样学习,固然需要下功夫一一填空,但是效果应该非常好,各位同学可以试试。
临床医学的许多内容需有感性的认识,比如上下呼吸道的结构(什么叫声门裂,包括哪些关键结构)和功能(上皮纤毛结构与非特异免疫等),之后可以把这些感性的知识与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地理解和应用。例如,面对一个声音嘶哑的病友,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分析判断等,这样从一开始就养成了科学的诊疗思维。
大家围绕早临床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一一道来,老师们一一作答。
同学问:如何兼顾考研与实习的关系?
老师答复:实习是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有效途径和必经之路,是一座桥梁,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如果没有经过临床实践的激活,将冻结在短期的记忆中,甚至最终将无法派上用场。所以实习是无论如何强调也不过分的实践环节。考研面临选择、竞争和就业等多重问题,必须正视。可以把日间的有效时间用于实习,把晚上、周末、节假日等零碎的时间整合起来,在一个时间段内聚焦此项任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学问:教材生涩难懂,前面学后面忘,怎么提高学习的效果?
老师答复:一是课前预习,课堂集中精力听讲,课后复习,二是注意小组式交流,彼此弥补短板,三是结合临床学,增加感性认识和趣味性,四是请教代课老师。总之,随着医学知识的积累,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
同学问:如何有效互动?
老师答复:通过微信群等建立有效沟通的途径,借此媒介可以根据课程安排和老师们的具体工作,灵活掌握,可以分散式也可以集中式学习观摩等。可以学生们来医院,也可以老师们到学校讲课,讲临床课,讲故事,等。
同学问:是否提倡阅读课外书籍?
老师答复:医学是一门艺术,药物,手术和语言沟通缺一不可。丰富课外读物,有助于培养独特的人格魅力,提升素养,非常有利于临床工作。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课外读物的阅读也非常有助于开发思维,对形成批判性思维,提高诊治水平有百利而无一弊。
精彩的对话贯穿整个下午,活动在不知不觉间度过。最后,老师们签名赠书。同学们回味着刚才的内容,依依不舍地结伴而行,离开了这块日后将成为工作学习主战场的医生办公室。
祝愿大家学有所成。希望老师们持之以恒点石成金。
本文是赵长青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