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为什么总是挤眉弄眼、怪动作不停?
儿科门诊经常会接诊一些这样的患儿,有的频繁挤眼睛,点了好多眼药水也不好;有的嗓子里时时刻刻发出怪声,要不就不停地清嗓子,吃了好多治疗咽喉炎的药也没效;还有的耸鼻子、甩胳膊、摇头、扭脖子,总之,各种各样的怪动作一刻不停。
家长们觉得很奇怪,也很苦恼,我的孩子到底怎么了?其实,孩子是患上了一种疾病:抽动障碍。
【什么是抽动障碍?】
抽动障碍是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以不自主、反复、突发、快速的、重复、无节律性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性抽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
抽动障碍被归为神经系统疾病,可能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强迫性动作或其它精神行为症状。
【抽动障碍有哪些表现?】
抽动是本病最常见的表现。多从头面部开始,表现为眨眼、撅嘴、口角抽动、皱眉、舔舌、吸鼻、咬唇、摇头、扭颈、耸肩,也可以表现为清嗓子、干咳、喉中发出犬吠、尖叫等怪声,还可以有秽语,也就是骂脏话。
继而可以发展为肢体动作如腹肌、躯干部的不自主抽动。还可以有模仿他人动作、重复特别的词句、重复自己或他人所说的词或句等等。严重的可以表现为剧烈的肢体抽动伴发声,影响正常生活。
其次,抽动障碍的孩子可以伴有神经心理障碍,如孤僻、沉默、敏感多疑、性格暴躁等,还有一部分可以伴有学习困难、记忆力减退、注意力缺陷等。
【抽动障碍可分为哪些临床类型?】
包括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抽动秽语综合征)。
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相对来说病情较轻。
抽动秽语综合征为抽动障碍中最为严重的一型。一般起病于2~15岁,平均年龄为7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发展的多部位、形式多种多样的运动抽动和一种或多种发声抽动,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同时存在。
该障碍症状一般起始于眼、面部单一运动抽动,时有时无,以后逐渐发展至颈部、肩部、肢体、躯干的抽动,并持续存在。
抽动形式从简单到复杂,最后出现秽语。该障碍症状累及部位多,次数频繁,对患儿情绪、心理影响大。
约有一半患儿伴有强迫症,一般患儿伴有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并有部分患儿伴有自伤行为、情绪障碍或学习困难。
【患抽动障碍的孩子多吗?】
抽动障碍是儿童青少年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障碍。首先,这个病在男孩中更为多见,男女发病比率约为(3~5:1)。
有报道称:约5%~20%的学龄儿童曾有短暂性抽动障碍病史,慢性抽动障碍在儿童青少年期的患病率为1%~2%,抽动秽语综合征的患病率0.1%~0.5%。
患病的孩子中有1/3的患儿症状可以持续至成人,近年来,抽动障碍的发病率还在上升。
【孩子为什么会得抽动障碍呢?】
抽动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研究认为其可能是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激素水平及生化改变、心理因素及环境因素等相互作用相关。也有可能与围生期异常、免疫病理损伤有关。
【如何判断孩子的怪动作是否是抽动障碍?】
抽动障碍本身没有特异性检查来明确诊断,主要是靠病史和临床特点。
抽动障碍的特点:
① 抽动不可克制,但在短时间内可接受意志控制。
② 所有形式的抽动都可以因应激、焦虑、疲劳、兴奋、感冒发热而加重,都可因放松、全身心投入某事而减轻,睡眠时消失。
除此以外,可以完善一些检查来帮助鉴别诊断。如做脑电图排除肌阵挛性癫痫或简单部分性发作;血沉、抗0排除链球菌感染相关性儿童自身免疫性神经精神障碍;头部核磁、代谢性疾病筛查等也可以作为病因鉴别诊断的检测手段。
【抽动障碍西医如何治疗?】
包括非药物治疗(心理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医生应根据每个患儿的具体情况如抽动的形式、共病情况、严重程度、损害程度等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心理治疗
包括行为干预训练、支持性心理咨询、家庭治疗等。
▲药 物
包括经典和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虽然有一定的副作用,但研究表明,抽动症患儿早期应用合理的药物治疗非常必要。故家长应该跟医生充分沟通,共同选择一个对孩子最适宜的治疗方案。
治疗的目的是为了控制症状,通常来说,如果发作频繁、有全面性抽动、影响日常生活者要考虑药物治疗
▲其 他:
合理安排患儿生活,避免过度兴奋、紧张、劳累、感冒发热等,从而避免诱发或加重抽动,可展开韵律性体育活动锻炼。
【中医对抽动障碍是如何认识和治疗的?】
中医将其归属于“慢惊风”、“肝风”范畴。中医认为其发病病位主要在肝,但与五脏皆关系紧密。
如患儿表现为耸鼻、干咳、清嗓子与肺相关;若抽动频繁、性情急躁则为肝郁、肝火;若抽动日久,迁延不愈、撅嘴努唇与脾相关;若心神涣散、夜寐不安与心有关。
总之,临床辨证施治,以平肝息风为基本原则,同时调理各脏腑功能,往往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抽动障碍的预后如何?】
短暂性抽动障碍和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预后较好。
抽动秽语综合征预后较差,对患儿社会功能影响较大,需较长时间服药治疗才能控制症状,但停药后易反复或加重。
最后想要提醒各位家长的是,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出现一些怪动作,切不可随意打骂,而应该积极地与医生一起寻找原因,帮助孩子接受综合治疗。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