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林思勇
林思勇 主任医师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眼科

林思勇教授专访:复杂的眼底病世界,如何“辩证”联合?

1190人已读

2018-01-18 16:03

http://www.sohu.com/a/217468397_401085 编者按国际眼科时讯

眼底病在整个眼科领域是最为复杂的,眼底病的诊断、治疗和鉴别诊断都很复杂,近年来,相关的研究进展也最快,如抗VEGF药物的研发无疑给医患都带来了希望,影像技术、手术技术等也都有很大的发展。在2017国际视网膜高峰论坛(IRS)上,眼底病专家们探讨了相关的热点、焦点问题。来自天津爱尔眼科医院院长、爱尔眼科医院集团眼底病学组眼外伤组组长林思勇教授在接受《国际眼科时讯》采访时也分享了其在眼底疾病诊疗策略方面的经验,及其玻璃体视网膜的微创手术理念(详情请见:细微之处见真章——林思勇教授分享玻切手术的“微创”理念)。同时,林教授还分享了其终身学习的观念与各位眼科医师们共勉。

抗VEGF药物vs手术:辩证联合,贯穿全程

抗VEGF药物运用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治疗具有划时代意义,极大地改善了DR患者的视功能预后,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眼底病医师对DR治疗的策略。

抗VEGF药物对DR的治疗,是一个全流程的介入,不仅仅是手术中的运用,在整个DR的治疗过程中,抗VEGF都应全程介入。如对于早期DR的治疗,已有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早期应用抗VEGF药物可以延缓甚至逆转早期的DR病程,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改变。既往我们认为DR损伤是不可逆的,但现在国内外研究表明,对于相对早期的DR,运用抗VEGF药物治疗后,病变是可以被阻止的。因此,抗VEGF药物应及早介入DR的防治。

以往认为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RP)治疗DR是一个金标准,很多患者在早期、中期、术中、术后,都进行PRP治疗。但是,PRP毕竟是一个有创的治疗措施,可造成一定的对比敏感度下降、视敏度下降及视野缩小等。目前国内外研究数据表明,运用抗VEGF治疗之后,可减少或者延缓激光的使用,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视功能。而针对国内一些就诊不及时的患者,激光依然是不可替代的,但在这个阶段,抗VEGF治疗依然可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有些患者错过早期保守治疗、激光治疗后,不得不进行手术治疗。而在围手术期,依然需要抗VEGF药物的介入,其可减少术中出血,最大限度地保护视网膜的功能,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预后。此外,术后依然要进行抗VEGF治疗来保护和巩固手术取得的效果。包括后期视网膜已平伏,纤维膜已去除,有些患者因为全身血糖控制不佳,或肾功能异常、血脂异常、血压异常等,均会造成新的并发症,如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它也可以发生在DR任何一个阶段中,这个阶段依然需要抗VEGF的治疗。

总之,抗VEGF治疗和传统手术治疗是一个辩证的关系。抗VEGF治疗是贯穿DR治疗全过程的措施,手术治疗反过来也可以减少抗VEGF的应用。有的DR合并牵拉DME的患者,多次抗VEGF和光凝都没能控制住病情的情况下,手术可以有效减少抗VEGF的使用,也可以为患者节省更多的治疗费用。所以二者之间是辩证关系,相互影响,我们要在患者整个治疗过程中全盘考虑。

林思勇
林思勇 主任医师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