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哪!我的瘢痕居然癌变了!
35岁的林女士打从记事起就被自己的“头顶之患”所困扰:两岁时踮着脚摸桌上的玩具,却不小心打翻开水瓶,从此在头顶留下了一个巴掌大的瘢痕。她的父母彼此安慰着 ,“女儿不过就是缺了一块头发而已”,从小给她交替戴着各式的假发或者帽子。“掩耳盗铃”骗过了大多数人,但头顶反复的瘙痒和刺痛一直向赵女士提醒着它的存在。随着年龄的增长,林女士开始自惭形秽起来,然而不断滋生的自卑和父母的讳疾忌医让她选择了沉默。假发和帽子为了她身体的一部分。
一年前,林女士在洗头时不小心把瘢痕抓破了一块。一开始,她并不太在意,去药店买了瓶消毒药水,用棉签蘸着每天抹一抹,伤口便结痂长上了。可没过多久,也不知是无意间又抓破了皮肤还是夏天戴着假发捂得太紧,原来的破溃处又破了一块皮。林女士在家敞着消了几天毒,破溃又结痂了。如此反复不止,虽然给林女士带来了诸多不便,但几十年的不便都这么过来了,林女士索性也就懒得管了。
最后一次,破溃没有结痂,而是开始渗液、流脓、发臭。每天醒来,林女士都能清楚地在枕头上看到些许黄白色的分泌物,到后来分泌物越来越粘稠,偶尔还带着恶心的渣状物(图1)。无奈,林女士只得上医院就诊。活检病理诊断报告中,“鳞状细胞癌”几个字,像一阵冷冽的风突然呛进了林女士的胸膛,却携着氧点着了她内心压抑了几十年星星之火,燃起了惊恐的烈焰。林女士进入耳顺之年的父母也惊呆了:只听过肺癌、胃癌、肠癌、宫颈癌,这年头连瘢痕都开始长癌了?!
图1. 林女士头顶的溃疡。
抱着惊恐和怀疑,林女士来到了北京协和医院整形外科王教授的门诊求助。王教授深入浅出的介绍为林女士揭开了“瘢痕癌”这个新奇疾病的神秘面纱。原来,瘢痕癌变并罕见,早在1828年,法国医师Marjolin就首次描述了在烧伤瘢痕上发生的肿瘤。因此,瘢痕癌也被称为Marjolin溃疡,并用于统称在各种瘢痕及创面上继发的各类肿瘤。
图2. 瘢痕癌的病程特点。
“怎么知道瘢痕癌变了呢?我这种情况算晚期吗?”王教授通过她发表的一篇论文(图2),回答了林女士的这个问题:瘢痕癌变的概率在0.1-2.5%,多见于烧伤后的陈旧性瘢痕,潜伏期从数周到数十年不等。创面愈合时间超过三个月及陈旧性瘢痕破溃后经久不愈或反复破溃为创面或瘢痕恶变的典型信号。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发现陈旧的瘢痕反复破溃、创面在愈合过程中不平整、创面组织坏死、易出血、甚至出现恶臭等情况,则需要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咨询整形外科或皮肤科医师,行活检进行诊断,这样才不会延误治疗。瘢痕癌多为鳞状上皮细胞癌或者基底细胞癌,对放疗、化疗并不敏感,首选手术切除。因为病源多来自病灶中央深处,切除范围常常深达肌肉、骨骼,甚至在切除后会暴露周围的血管神经,因此常使用皮片移植或皮瓣转移等方式对切除后的组织缺损进行修复。此类手术需要有经验的整形外科医生来完成。
门诊咨询的一周后,林女士顺利地接受了手术治疗,病变被完整切除,左侧大腿上一块名为“股前外侧皮瓣”的组织被移植到了头顶。出院时,林女士也牢牢记住了王教授的叮嘱:成功的手术并不意味着治疗的结束,任何恶性肿瘤都有复发的可能,一定要定期前往医院复查。
本文亦刊登于《健康报》
参考文献:
Yu N, Long X, Lujan JR, Hassan KZ, Bai M, Wang Y, Wang X, Zhao R. Marjolin’s ulcer: a preventable malignancy arising from scars. World J Surg Oncol. 2013; 11(1):313.
本文系俞楠泽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是俞楠泽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