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医结合治疗以麻痹性肠梗阻为主要表现的噬血细胞综合征
【摘要】目的:噬血细胞综合征是一种以发热、全血细胞减少、脾大、骨髓见噬血现象为主要表现的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临床危急重症,发病初期表现为麻痹性肠梗阻则临床少见,表现特殊,易延误诊治。方法:报道1例以麻痹性肠梗阻为主要表现的噬血细胞综合征成功诊治经过。结果:噬血细胞综合征高炎症因子风暴可在疾病初期即引起肠道功能障碍,进而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及早诊断,积极探查病因,早期应用HLH-2004方案,加强对症支持治疗,配合通腑泻热类中药灌肠,可有效控制疾病进展。结论:噬血细胞综合征可累及多系统多器官、包括肠道,及时诊断,早期足量应用HLH-2004方案,加强支持治疗,可能提高治疗成功率。
噬血细胞综合征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过度激活、释放大量炎症因子进而导致多系统多脏器损害的一种危急重症,临床表现多见发热、全血细胞减少、脾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及骨髓见噬血现象,而以麻痹性肠梗阻为主要表现、发病初期引起肠道功能障碍则尚未见报道。现将我院1例以麻痹性肠梗阻为主要表现的噬血细胞综合征报道如下。
基本信息患者,男,26岁,因“阵发性腹痛伴呕吐10余日”于2016年08月23日经急诊收入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患者十余日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间断发热(热峰39度),无恶寒寒战,2016-08-14于当地医院就诊,查血常规:WBC 6.6×109/L,N78.8%,Hb 152g/L,PLT 113×109/L;胃镜:胆汁反流性胃炎;血涂片未找到疟原虫;CT:腹腔大部分肠管壁增厚水肿,不完全性肠梗阻?腹腔积液,肝小囊肿,脾大。予抑酸、抗感染、止吐、禁食、胃肠减压、解痉止痛、补液支持等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2016-08-19转入南京某三甲医院,查血常规:WBC 3.3×109/L,Hb 145g/L,PLT 52×109/L,C反应蛋白46.1mg/L,B超:腹腔中量积液,胸部CT:两肺下叶基底段少量坠积性肺炎,双侧胸膜增厚;腹部CTA:盆、腹腔大量积液,伴胃肠管管壁毛糙、水肿,考虑肠膜炎伴肠梗阻可能;肝胃间隙及腹膜后多发稍大淋巴结;胆囊胆汁淤积;肠系膜动脉CTA未见异常。彩超:肠管扩张伴积气积液,肝内钙化灶,胆壁毛糙、胆泥沉积,肝周少量腹水。X线:左侧胸腔少量积液,肠梗阻可能,腹腔积液待排除。骨髓穿刺涂片示:骨髓像示吞噬细胞占3%。予抗感染、补液、抑酸等对症支持治疗,症状无好转,遂转至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入院时:患者时有恶心呕吐,为少量胃内容物,腹胀,腹痛间作,发热无恶寒,纳差,无排气排便,小便可。患者平素便秘,无粘液脓血及便血史,近期体重无明显减轻。既往无慢性病及传染病史,个人及家族史无殊。入院查体:神志清楚,精神萎软,未见皮疹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及明显肿大,巩膜无黄染,听诊两肺呼吸音略粗,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99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膨隆,压痛(-),反跳痛(-),无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莫菲氏征阴性,麦氏点压痛阴性,肠鸣音消失。入院后查血常规:WBC 3.10×109/L,N 73.4%,L 14.7%,M 11.6%,Hb 139g/L,PLT 43×109/L;肝肾功能:尿素12.71mmol/L,肌酐114.9umol/L,AST 209U/L,ALT 109U/L,总蛋白50.10g/L,白蛋白32.50g/L,球蛋白17.60g/L,尿酸475.8umol/L;甘油三酯2.58mmol/L;凝血六项:FIB1.36克/升,D-Di 7.87mg/L,FDP 26.98ug/ml;TM六项:SF>1500.0ng/mL,CA125 81.80U/ml。患者存在发热、全血细胞减少、低纤维蛋白原血症、骨髓涂片见噬血现象、血清铁蛋白升高,符合HLH-2004诊断标准8条中的5条,故诊断考虑噬血细胞综合征转入血液科。转入后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免疫八项、抗核抗体定量正常,ANA抗体谱11项、结核杆菌抗体均阴性;血β2-mG>10ug/ml;EB病毒DNA、巨细胞病毒DNA定量均<5.0E+02copies;床边全胸片:两下肺感染伴胸腔积液可能,上纵隔影明显增宽;彩超:胆囊积液、胆泥沉积,脾脏肿大,双肾、输尿管未见异常,双侧颈部、双侧腹股沟区、双侧腋窝淋巴结轻度增大;胸腹部CT平扫+增强:两侧胸腔积液伴两下肺不张,胃壁及部分肠壁水肿,肠系膜脂膜炎,胆囊炎可能,脾脏增大,腹盆腔积液;外周血PCR测序法检测HLH相关基因突变,检测到LYST基因Exon15周围内含子上存在c.4863-4G>A(杂合),据目前文献检索,该变异暂不明确是否具有致病性,但该变异位于内含子剪接区域,可能对蛋白编码有影响,其它未检测到HLH相关基因突变。转入后予禁食,持续胃肠减压,生长抑素14肽持续静脉泵入,肠外营养支持,加强保肝、护胃、输注血浆、冷沉淀物等支持治疗,予大承气汤加味中药煎剂(生大黄10g、炒枳壳30g、制厚朴30g、虎杖30g、炙甘草10g,浓煎至200ml)保留灌肠通便、改善肠功能,2016-8-25予HLH-2004方案治疗,具体药物:依托泊苷注射液300mg 静脉泵入6h biw 第1、2周,300mg qw 第3-8周,地塞米松20mg qd静滴(每2周减半,用至第8周),环孢素250mg qd静脉泵入、后改为200mg bid口服;予人免疫球蛋白25g qd静滴*3d。病程中患者出现肺部感染、呼吸衰竭征象,予抗感染、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等对症支持治疗。经治疗患者发热逐步控制,肠道功能、凝血六项、血象、肝肾功能逐步改善。2016-10-12(治疗后6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NK ΔCD107a 8.41%(正常>10%),CTL CD107aΔMFI 2.5(正常≥2.8),提示NK和CTL细胞脱颗粒功能存在异常,NK颗粒酶B表达率50%(正常≥77%),CTL颗粒酶B表达率5%(正常≥6%),NK穿孔素蛋白(PRF1)表达率29%(正常≥81%),CTL ΔPRF1低于检测值下限(正常≥2%),NK细胞活性14.81%(正常参考范围≥15.11%)。2016-10-14行无痛肠镜:慢性结直肠炎,结肠积粪;肠镜病理报告:(降乙交界)粘膜固有层散见淋巴、浆细胞(病理号SF165768);10-17复查全腹CT:对照2016-9-1片,肠壁水肿较前好转,肠系膜脂膜炎,较前好转,系膜内淋巴结大小基本同前;脾脏增大,同前;盆腔积液较前吸收。10-17血常规:WBC 3.90*109/L,ANC 2.60*109/L,Hb 74g/L,PLT 126*109/L;肝肾功能、凝血六项均正常。此后患者行4次HLH-2004方案维持化疗后未再维持治疗,定期复查,2017-4-7应用二代测序方法未检测到明确与HLH疾病相关基因突变。随访至2017年5月,患者血常规、凝血、肝肾功能、乳酸脱氢酶、甘油三酯、血清铁蛋白等检查均正常,一般情况可,无疾病复发表现,目前患者仍在继续随访中。
讨论
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又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 hemophagocyticlymphohistiocytosis,HLH),是一组以发热、脾大、全血细胞减少、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及骨髓、肝脾、淋巴结见噬血细胞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HLH发病机制目前认为是在潜在免疫缺陷(遗传性或获得性)的易感人群中,由于各种诱发因素导致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细胞毒T淋巴细胞过度增生激活,释放大量炎症因子,引起异常高免疫炎症反应,导致多系统多器官损害,本病大多进展迅速、病情凶险,死亡率高[1]。HLH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HLH是一种常染色体或性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有遗传性或先天性的免疫缺陷,大多数在2岁内发病,少数患者可在较大年龄甚至成年期发病,可检测到与细胞毒颗粒组成、转运和释放等相关基因突变(包括PRF1、UNC13D、STX11、STXBP2、RAB27A、LYST、AP3B1、SH2D1A、BIRC4、ITK、CD27、MAGT1等)。本例患者治疗前基因突变筛查检测到LYST基因Exon15周围内含子上位于剪接区域的c.4863-4G>A(杂合)突变,可能对蛋白编码有影响,但根据目前文献检索,该变异暂不明确是否具有致病性。治疗8月后采用二代测序法复查则未发现患者存在HLH相关基因突变,据此可排除原发性HLH诊断。继发性HLH可由感染、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或不明原因引起,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多数发病在成年期[2]。本患者为成年男性,以麻痹性肠梗阻为主要表现,存在发热、全血细胞减少、低纤维蛋白原血症、骨髓涂片见噬血现象、NK细胞活性减低、血清铁蛋白升高,未检测到HLH相关基因突变,因条件所限,未检测sCD25水平,根据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HLH-2004诊断标准[3],患者噬血细胞综合征诊断明确,病因方面考虑继发性HLH。患者浅表及深部淋巴结轻度肿大,但无法行淋巴结活检,建议行骨髓活检病理检查、免疫组化、TCR基因重排及全身PET-CT检查以排查血液系统肿瘤尤其是淋巴瘤可能,但患者拒绝行上述检查。患者风湿免疫抗体谱为阴性,以腹痛、呕吐、间歇性发热等肠梗阻症状起病,初期血常规检查示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同时患者经HLH-2004方案及人免疫球蛋白联合治疗效果显著,病情较长时间处于稳定状态,未出现反复,初步推测为胃肠道感染继发的噬血细胞综合征可能性大。HLH为病理性高炎症反应,引起多系统多器官的损害,但引起肠道功能障碍的HLH,经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国内外医学数据库,尚未见报道,本患者由于NK细胞、CTL细胞免疫功能缺陷,在某些诱发因素作用下导致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过度激活,释放大量炎症因子,引起肠壁肌功能紊乱,肠蠕动丧失,以致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发生麻痹性肠梗阻。
HLH的治疗主要包括免疫抑制治疗、病因治疗及强有力的对症支持治疗[4]。对于继发性HLH,应在免疫抑制化疗的基础上,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感染相关HLH,予针对特定病原体的治疗;进展迅速的EBV相关HLH,应早期足量应用依托泊苷,可加用抗病毒治疗或EB病毒特异性CTL输注,疾病缓解后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对于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治疗主要是糖皮质激素及丙种球蛋白;对于淋巴瘤相关HLH,治疗可应用抗肿瘤化疗或HLH-2004方案,取决于疾病发展情况,有条件者需进行异基因HSCT或自体HSCT[5-6]。本患者以麻痹性肠梗阻为主要表现,病程中合并出现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病情重,疾病进展快,我们在应用强有力支持治疗基础上,早期应用HLH-2004方案治疗以控制细胞因子风暴,同时运用中药复方大承气汤加味保留灌肠(后期加用以大黄为主的院内制剂红黄合剂口服)通便、改善肠功能障碍,有效控制了疾病进展,使病人转危为安。体内外实验研究表明[7-8],中药复方大承气汤有直接增强肠管平滑肌的细胞兴奋性、加强胃肠蠕动和张力、增加胃肠血流量、消除自由基、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以大承气汤为基础的通腑泻热类方剂能够有效防止肠道细菌转移、保护肠道屏障功能,可以减少MODS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和肠源性细菌移位,减少内毒素诱导的TNF-a等细胞因子产生,减轻组织损伤,降低过度免疫反应。
本文是李峻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