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抓住健康自我养生法--中药养生
丁少斌
中药养生是通过补益中药或具有治疗作用的中药来补益或治疗虚弱体质的人或患有慢性疾病的人,也就是说补益中药的合理应用主要适用于体质虚弱或有疾病的中老年人。
从中医养生角度来讲,保健品的价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选购的保健品或补益中药是不是适合自己。中医理论认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意思是说只有虚弱体质的人才适合于服用补益中药,而体质强壮或患有实证疾病的人不但不能用补药,还要适当地应用泻药才会有益。中医还非常讲究“辨证论治”,人体虚弱的体质主要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大类。
气虚的症状也就是外在表现主要有三方面特征:1、气的推动作用减弱使脏腑机能衰退以及物质运输、排泄发生障碍。如,心跳慢搏动无力,心悸心慌心神不安,胃口不好饮食乏味,大便溏泻饮食不化,呼吸气短声音低微,排便无力大便秘结,血流缓慢血液淤滞;等等。2、防御作用减弱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出现短气自汗、容易感冒等症状。3、气的固定作用减弱,会导致脏腑无法正常固定原来的位置而出现脏腑下垂;气的摄纳作用减弱,会引起人体血、津液等物质异常丢失,出现月经过多出血不止自汗盗汗等症状。
血虚,有一个很形象的说法概括了血虚的症状,叫“一黄五白四不养”,“一黄”指面色萎黄,气色不好肌肤淡黄枯槁无光泽是血虚的信号!“五白”,指面色苍白、嘴唇淡白、爪甲淡白、舌体淡白,这5种白都是血虚导致供血不足引起的。“四不养”,指血不养心、血不养肝、血不养头目、血不养肢体。造成血虚的原因,除了大出血,久病耗损,思虑过渡引发外还有生成不足如长期营养不良或是消化吸收功能差,导致人体没有足够的精微物质来生长血液。另外,气虚也会导致血虚的产生,有“气能生血”的说法,气不足自然不能保证血液的正常生成了。
阴虚就是指人体元阴亏损而导致的虚证。在前面介绍“元阴”的时候提到,元阴有滋润人体器脏和限制元阳过度亢奋的作用,所以元阴亏损会导致阴虚证,阴虚证的两个明显特征是:干燥和元阳偏旺。这就是很多网上介绍阴虚证都会提到皮肤干燥、口干舌燥声音嘶哑、眼睛干涩视力模糊、大便干结(便秘)等症状。因为元阴亏损元阳过度亢奋,还会有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等阳亢症状。
阳虚是人体元阳亏损而出现的一种虚证。人体的阳气和太阳一样有周期性变化的,在人体中有每日和每年的变化更替,白天阳气外出,实现人的各种活动,夜晚阳气归藏,使人逐渐休息进入睡眠状态。此外,阳气还随着四季的更替,在体内存在着四季的更替,在体内存在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周期性变化。气虚就应该用补气中药,血虚用补血药,阴虚用补阴药,阳虚用补阳药,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人体的健康。如果阴虚者用了补阳药,而阳虚者用了补阴药,恰似火上浇油、雪上加霜。所以,购买保健品时一定要根据自己身体的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做出选择,以达到增强体质、防病治病的目的。盲目选购和服用那些被广告吹得天花乱坠或价格昂贵的保健品,不但浪费了钱,没有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还常常会引起某些不良反应。近年来,经常有因误服保健品而出现内分泌紊乱、血压升高、烦躁失眠等副作用的报道。
还有一些中老年人认为经常服一些补益中药、营养药或保健品,可以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目的。其实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并不是所有的中老年人都可以应用中药进行养生保健,而是要根据体质情况来决定。中医认为,老年人的体质一般说来可以分为正常体质、疾病体质两大类,疾病体质又可分为虚证体质、实证体质和虚实夹杂性体质三类。正常体质的老年人身体处于健康状态,没有必要服用补益中药。切不可做那些“无病吃药,花钱买病”的蠢事。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羸弱,而是保持形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完好的整体状态”。同时还指出,人的健康与寿命,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先天因素、社会因素和医疗条件等,但最重要的、占约60%比重的是取决于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后天调养,也可以说健康与长寿的主动权就掌握在自己手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防治疾病的水平也有大幅度提高,但令人遗憾的是并没有因此而有效地控制各种疾病的发生。其原因主要是预防保健工作没有做好,“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没有落实。当前,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各级政府在组织力量给予加强,但个人卫生则必须由自己来料理。具体地说,就是要认真学习防病知识,懂得养生之道,并身体力行去实践。同时,医务工作者也应该以对人民大众健康高度负责的精神,积极投身预防保健工作中去,通过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健康教育,把养生之道、 卫生保健的知识和方法,推广普及到大众。
一.中药养生的原则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补。所谓“整体观念”,是指当我们应用中药养生保健时,要考虑中老年人全身情况而采取不同的养生保健方法。整体状况包括精神状态、形体功能、面部气色等诸方面,然后再考虑具体的中药养生方法。同时,还需要考虑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而适当地调整中药的品种和剂量。针对中老年人易患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症、消化功能减退及性功能衰退的实际状况,我们推荐一些具有滋阴潜阳,平肝通脉,健脾和胃,养心健脑,益精补肾,清肝明目,补肾壮阳,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强身健骨抗衰老、延年益寿的滋补养生类中药。一般来说,中老年人可根据自己体质的需要,分别选用下列几类中药进行调养。
1�滋补强壮,扶正固本的中药:如人参、黄芪、黄精、枸杞子、天门冬、玉竹、茯苓、莲子、桑椹、芝麻、胡桃等。这些药物纯和、无毒副作用,能够强壮身体,延缓衰老,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预防疾病,延年益寿。
2�健脾养胃的中药:如芡实、茯苓、苡仁米、党参、白术、山药、大枣等中药,著名的滋补方剂“四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经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验证,确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抗衰防老,防治多种疾病的作用。
3�降脂通脉的中药:如菊花、天麻、白芍、玫瑰花、山楂、决明子、荷叶、钩藤等。其中天麻含有天麻素、维生素A、粘液质等,有平肝熄风、去风定惊、降低血压的作用。白芍有柔肝平肝的作用,菊花含有挥发油、胆碱、腺嘌呤、菊甙、氨基酸、黄酮类及微量的维生素B等。有疏风、清热、平肝、明目、解毒的作用。山楂含有黄桐类、甙类、有机酸、内酯、糖类、蛋白南、维生素C、脂肪等,可扩张血管、增加冠状支脉血量、有降血压、强心、降血脂及胆固醇等作用。
4�滋补肝肾类的中药:如枸杞子、生地、淫羊藿、肉苁蓉、菟丝子等药物,它们都含有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C、烟酸、钙、磷、铁、亚油酸等成分,具有补肾养肝、补血明目、补肾壮阳的作用,可促进肝细胞再生,降低胆固醇、降低血糖,还能治疗性功能衰退。
中医素有“药补不如食补”这说,所以除了上述滋补养生中药之外,中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还宜经常食用:鱼、鸡、鸭、鸽、鲜贝、瘦肉、海蜇、泥鳅、黄鳝、田螺、牡蛎、芹菜、菠菜、萝卜、冬笋、香菇、鲜蘑、紫菜、玉米、蕃茄、青菜、瓜果等副食品。最好要多吃一些豆腐、豆干、豆腐衣、豆浆等。因为这些豆制品中含有丰富的精氨酸,十分有益于中老年人的健康。
二.专门调治妇科疾病,改善女性体质的养生中药.它们是芦荟、珍珠、枸杞子、白芍、川芎、当归、黄芪,因此这几味药能够给女性带来美丽和健康。其中,白芍、川芎、当归外加一味熟地,是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妇科名方“四物汤”中的四味药。 《中药大辞典》中对这几味药作用机理的描述,可让更多女性深入了解,并从中汲取营养,为健康和美丽打好基础。
从我国南北朝开始,当归就被视为补血活血珍品。它能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泽颜润肤、生肌强体、延年益寿。在保护女性健康方面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李时珍认为,当归是女人调血的要药。
黄芪能够增强皮肤营养和皮肤的抗菌能力,防止皮肤老化,促进毛发生长,防止脱发。它含有多种氨基酸及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和叶酸等,具有全面营养的作用。中医认为它能够补中益气,对气虚血脱、崩带及一切气衰血虚之症有疗效。
白芍,《日华子本草》评价它:“治风补涝,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后诸疾。”《唐本草》说它“益女子血。”现代中医认为它能够养血柔肝、缓中止痛,对月经不调,崩漏,带下有效果。
川芎在唐朝《日华子本草》中有着很高的评价:“治一切风,一切气,一切劳损,一切血,补五劳,行气开郁,活血止痛,对经闭、难产、产后瘀阻块痛等有效。壮筋骨,调众脉,养新血……”《医学启源》:“补血,治血虚头痛。”
珍珠历来是名贵的中药材,对皮肤有特殊的滋养保健作用,能保持颜面细腻白嫩,并可促进人体细胞再生,防止衰老,延缓皱纹的产生。中医认为它具有养阴安神、镇心熄风清热、解毒生肌等功效,可治眩晕、头痛、耳鸣、烦躁、失眠、惊悸等病症。
芦荟对女性来说,芦荟是最熟悉不过的美容品。中医看来,芦荟能治疗清热、通便、热结便秘、妇女闭经等症。
枸杞子是我国最早记载的一味妇科用药,可滋阴养血,益肝补肾,能明目润肤,乌发养颜。《重庆堂随笔》评价它:“专补心血,非他药所能及。”《中药大辞典》认为它滋肾、润肺、补肝、明目。
三.中药养生抗衰老药物和方剂.历代医药学家给我们留下传统抗衰老药物约400种,抗衰老方剂千余首。经过建国50多年来的科学研究,目前网络上所提示的概况是:
(1)延长细胞寿命和整体寿命的药物有:人参、枸杞、党参、黄精、蜂花粉、珍珠等。
(2)调节免疫功能的药物有:灵芝、香菇、银耳、海参、大蒜、黄芪、龙眼肉、大枣、桑椹、铃羊角,龟板,鳖甲、肉桂、大黄等。
(3)改善机体代谢、调节内环境平衡的药物有:当归、山楂、胡桃、杏仁、冬虫夏草、茶叶、刺五加、蜂蜜等。
(4)改善内脏功能的药物有:丹参、银杏叶、胎盘、海马、蜂乳、阿胶、百合、黑芝麻、山药、菊花、生姜、车前子等。
(5)具有抗感染作用的药物有:金银花、蒲公英等。
这些药物中有一部分兼具疗效食品的特点,凡需要保健的老人,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古今常用的延缓衰老中成药有:四君子丸、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七宝美髯丸、龟龄集等。
我认为,李振德先生所做的中药养生歌值得一读,附录如下:
附: 中药养生歌
中药养生自古传,枸杞补身还童年。五味提神又保肝,健脾益气用怀山。当归补血又通脉,人参扶元把气转。
白术利湿脾胃健,八仙长寿熟地填。返老还童黄精见,首乌黑发又延年。泽泻能把血脂减,鹿茸又把精血添。
红枣益气脾胃健,蜂蜜润肺气还原。甘草益气毒气减,菊花明目治头眼。红花丹参瘀血散,三七活血能扩冠。
女贞能把真阴还,麦冬生津除虚烦。山楂降脂血压减,毛冬关心脑血栓。头痛天麻与蜜环,杜仲强腰筋骨健。
阿胶止血补血源,有刺五加扶正坚。青木香降血压显,茯苓利水治失眠。养生之经记心间,抗衰防老寿延年。
2009年4月10日本文是丁少斌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