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病-- 养生须知
9281人已读
类: 个人日记 权限: 公开
心脑血管病-- 养生须知
丁少斌 2010-3-8
心脑血管病早期症状:
心脑血管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
近几年我国患心脑血管病人群日趋增多,且
趋于年轻化,据专家统计死于心脑血管病达
1200万。心脑血管病早期防治研究在世界医
学尚是空白,心脑血管经医院检查出来已经
成器质病变。西医在治疗心脑血管病也是缓
解不能根治。早期心脑血管病,中医通过四
诊即诊断出来。《难经》说“望而知之者,
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古代医学家认
为,脸部五色反应脏腑功能盛衰,《素问.
经络论》说:“心赤、肺白、肝青、脾黄、
肾黑”中医四诊起源于战国时期,发展汉
唐,成熟于明清。“有诸内必形诸外”现代
美容界认为,紫外线对人体危害,造成色素
沉着,红血丝,大红脸等。安大夫在几十年
心脑血管临床发现,红血丝,老年斑,大红
脸,色素斑是心脑血管病在脸部病理反应。
心血管疾病常会引起如下症状:
头昏、头痛、肢体瘫痪常常提示高血压
胸痛、胸闷,胸部紧缩感,伴有大汗,恶心
等常提示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呼吸困难、稍活动就感到气喘吁吁,夜间
常常因为气促而憋醒,不能平卧,需要坐起
来来才稍缓解,双下肢浮肿等常常提示严重
心脏疾病导致心力衰竭。
心悸、心慌、自觉心跳很快或有心脏漏跳
感,阵发性发作,或伴有胸闷、全身无力等
常常提示心律失常。
活动后出现下肢局部疼痛、麻木或肌肉无
力感,肢体停止运动后,症状又缓解,重复
相同强度的运动又出现症状,休息后又可缓
解,常常提示下肢动脉内由于粥样斑块形成
引起管腔狭窄,此时常说明心脏、脑等重要
器官血管有同样改变,须及时就诊。
突然意识不清,跌到在地,可伴或不伴有四
肢抽搐,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后自行清醒,其
后无特别不适,医学上称为晕厥。许多心血
管疾病可导致晕厥,如心跳过慢,各种心动
过速,主动脉瓣膜狭窄,肥厚性心肌病,肺
栓塞,原发性肺动脉高压、严重心肌梗死
等,此时必须及时就医,否则有猝死的危险。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秘诀在于“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少吃食盐和心理平衡”等。鱼油的诞生使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得到了可靠的保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应当养成如下良好的生活习惯。 1、防止栓塞。血管尤其是冠状动脉冬季寒冷时容易收缩、痉挛,发生供血不足,并可能导致栓塞,要十分注意保暖。 2、患者不宜晨练。因为睡眠时,人体人体各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活力不足,晨起时突然大幅度锻炼,神经兴奋性突然增高,极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冬季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3、进补要适度。我国民间素有冬季进补的习惯,冬季人们运动本来就少,加之大量进补热性食物和滋补药酒,很容易造成血脂增高,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冬季进补一定要根据个人的体质进行。 4、心态平衡。情绪激动是心脑血管病的大忌,冠心病、高血脂患者尤其要放宽胸怀,不要让情绪起伏太大。 5、适当运动。心脑血管患者不是不能运动,而是要适当运动,运动量减少也会造成血流缓慢,血脂升高。要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控制好运动量。冬季要等太阳升起来之
后再去锻炼,此时,温度回升,可避免机体
突然受到寒冷刺激而发病。
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信号
1,心血管病的十大警号:
(1)经常感到心慌、胸闷。
(2)劳累时感到心前区疼痛或左背部放射痛。
(3)早晨起床时一下子坐起,感到胸部特别难受。
(4)饭后胸骨后憋胀的厉害,有时冒冷汗。
(5)晚上睡觉胸闷难受,不能平躺。
(6)情绪激动时心跳加快,有明显胸部不舒服的感觉。
(7)走路时间稍长或稍快,感到胸闷气喘,心跳加快。
(8)胸部偶有刺痛,一般1-2秒即可消失。
(9)爬楼梯或做一些原本很容易的活动,感到特别累,需歇几次才能完成,且感到胸闷气短。
(10)浑身无力,不愿说话。
2,脑血管病的十大警号:
(1)经常头痛头晕耳鸣,眼前发黑。
(2)思维缓慢,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
(3)腿脚,手指尖麻木,摸东西没感觉,手脚冷热度差。
(4)手发抖,发颤。
(5)舌尖发麻,发僵,说话不利索。
(6)嘴角常感觉到湿润或控制不住流口水。
(7)睡眠差,梦多,感觉老是睡不醒,醒来又很累。
(8)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经常哭或笑。
(9)看什么都不顺眼,对人对事无原因发火。
(10)莫名其妙跌倒。 |
本文是丁少斌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