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薛开先 三甲
薛开先 主任医师
江苏省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衰老、长寿、健康长寿与表遗传学 连载一

2597人已读

老年、老龄化和老龄化社会面临的挑战

古今中外,健康长寿都是人类追求的美好愿望,人们对防老抗衰、延长寿命的探索从未停止过,目前正在新的科学水平下更有效地进行中[1,2,3]。在国外一些文明古国,自有了书面记录以来,人们就钟情于长寿,祝福长寿者,这些可以在《圣经》、古埃及的铭文、甚至更古老的苏美尔碑文中找到例证[1]。

中医是我国的传统医学,具有完整的理论和治疗体系,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早在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里明确指出了强身健体,延缓衰老的养生之道,如能得法,就能“形与神俱,而尽终于天年,度百岁乃去。”[2,4,5]也就是说,可以身心健康地活到应该活到的一百岁(这是个概数),与今天提倡的健康老年(healthy aging)有异曲同工之妙;还有《内经》中提到的一些养生思想和措施,即使从今天的观点看来,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将在干预一节中简要讨论。

19世纪30年代,在西方国家开始用科学方法进行一般性研究。进入20世纪40年代后逐渐有系统研究,观察衰老变化,先从形态,后从生理功能、物质代谢等探讨衰老的成因;但在20世纪80年代前,因技术手段所限,衰老机理研究未获得重要进展。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发展,技术手段不断增多,长寿衰老的研究深度、广度增加。20世纪90年代后表遗传学等核心生物学科的迅速发展,表遗传学又将环境、基因型与表型、衰老和疾病连接起来,进一步促进了长寿、衰老及其相关疾病的机理和干预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6-8]。

1概述

1.1老年、老龄化和老龄化社会面临的挑战

1.1.1老年与老龄化

老年是整个生命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与前一阶段相比身心功能的损害日益明显。1956年联合国将65岁作为老年人的划分标准,这与许多国家的退休年龄相一致;考虑到发展中国家人口年龄结构比较年轻,1980年联合国将老年下限定义为60岁,我国老年的标准也是60岁。因此,在文献中可见到的老年划界标准有两个,分别是60岁和65岁[9]。

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龄化程度的指标是老年人口系数,即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一般认为,当社会中≥60岁的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人口比例达到7﹪时,那么这个社会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9]。

1.1.2现时老龄化社会的特征及其挑战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和生存环境的改善,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的平均寿命普遍延长,导致全世界各个年龄段人口增加,但尤其以老年人口增加最快,例如在我国1990年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为6299万,占总人口的5.57﹪,至2000年就达到8811万,占总人口的6.96﹪,目前在中国已进入老龄化;同时在老年人口中,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在我国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正在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至2040年将增加到7400多万人[9,10]。

现代社会的人口快速老龄化,年龄几乎是所有主要死亡病因的最大危险因素,这些年龄相关性疾病包括这些包括神经退行性疾病、癌症、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等[11,12]。随着老人年龄增长,衰老和相关性疾病的发展,在高龄老人的这一人生晚年,更应关注他们的功能独立性保持的问题。老年人功能独立性是直接依赖于身体健康,而衰老必然伴随着决定身体健康的、各系统和器官(心、肺、血管和骨骼肌肉等)功能的下降。因此,与年龄相关的体能下降,将导致肌肉减少症、虚弱或残疾的发生,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独立生活能力,乃至整个生活质量。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高龄化进程的加快,不能自主老年人的数量急剧增加,太多的老年人在等待救助,这对社会管理者,尤其在还没有做好准备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中国家,更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准备好足够的资源和各类设施,来支持他们预计的医疗保健和更广泛的社会需求[13-15],看来任重而道远。因此,老龄化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主要问题之一[10]。

1.2衰老是多因素和不可避免的生物学现象

衰老(aging,senescence)又称老化,是指生物学功能的、时间依赖性下降,衰老的改变逐渐在分子、细胞、器官和整体水平上显现并加重,最终导致机体死亡的现象,这是一个不可逆、渐进式的生物学过程[16,17]。所有生物体都不可避免地出现衰老现象,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机体自身功能包括新陈代谢能力、组织和器官的修复和再生潜能以及应激等能力下降,并呈现复杂分子机制的障碍,其累积将引发年龄相关性疾病的发生和恶化,死亡是衰老进程的必然结果[16-20]

生物的衰老是一个复杂、多因素过程,在分子、细胞、器官和机体层面上受到遗传、表观遗传和环境因素的调控[18]。在机制上这一过程在受精卵形成后不久就开始,并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持续下去[19]。出生后伴随着生长发育衰老在进行中,出现了许多衰老的生理改变,如细胞、组织的数量减少,代谢率的降低,适应性下降和疾病易感性增加等。因此,衰老的演进是与生物学特性相关的、内在的、退行性改变[21]。

尽管有许多复杂的维护、修复和防御途径,但生物系统的老化仍然发生。目前还未发现具有导致衰老、这种特定进化功能的老年基因的存在[22]。对于大多数人、遗传对衰老的贡献是有限的,在人类双胞胎和奠基者群体家庭研究中遗传因素仅占寿命变化的20%。然而有些作者认为,可遗传的因素对极端高龄的人的寿命有显著的贡献,而且异常的年龄可能提供了发现与长寿相关的、罕见的、遗传变异的机会[18,23]。

人类的衰老是一个极其个性化的过程,在个体的生命历程中各种功能的容量、机体的健康水平和寿命的长短,都存在着显著的异质性。这一过程的极端情况是,一端为健康的100岁老人,另一端是遭受多重疾病折磨的60岁老年患者[24]。对于其他生物亦如此,例如,不同物种之间,同一物种不同个体之间,同一个体的不同组织和细胞之间,它们的衰老速度各不相同。这是由于遗传与环境都能影响衰老的进程。一个物种的平均寿命和该物种的最高寿限可以从不同侧面反映衰老的进程。目前一般认为,一个群体的平均寿命主要与环境相关,而物种最高寿限则更多与遗传相关[17]。

参考资料

1.Labat-Robert J,Robert L.Longevity and aging.Mechanisms and perspectives.Pathol Biol(Paris).2015 Dec;63(6):272-6.

2.马淑然.中医基础理论讲稿.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453-458.

3.Moskalev A,Anisimov V,Aliper A,et al.A review of the biomedical innovations for healthy longevity.Aging(Albany NY).2017 Jan 29;9(1):7-25.

4.邱幸凡.《内经》的养生康复观.见:王洪图主编.内经(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12-227.

5.邱会河,童瑶.中医基础理论(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27-453

6.Li XY,Liu YH,Wang B,Chen CY,Zhang HM,Kang JX.Identification of a sustainable two plant diet that effectively prevents age-related metabolic syndrome and extends lifespan in aged mice.J Nutr Biochem.2018 Jan;51:16-26.

7.Harridge SD,Lazarus NR.Physical Activity,Aging,and Physiological Function.

Physiology(Bethesda).2017;32(2):152-161.

8.Molina-Serrano D,Kirmizis A.Calorie restriction breaks an epigenetic barrier to longevity.Cell Cycle.2017 May 3;16(9):821-822.

9.张建.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见:张建,范利.老年医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8.

10.MicóV,Berninches L,Tapia J,et al.NutrimiRAging:Micromanaging Nutrient Sensing Pathways through Nutrition to Promote Healthy Aging.Int J Mol Sci.2017;18(5).pii:E915.

11.Vaiserman A,Lushchak O.Implementation of longevity-promoting supplements and medications in public health practice:achievements,challenge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J Transl Med.2017 Jul 20;15(1):160.

12.Armanios M(1),de Cabo R(2),Mannick J(3),et al.Translational strategies in aging and age-related disease.Nat Med.2015 Dec;21(12):1395-9.

13.Garatachea N.Lucia A.Genes,physical fitness and ageing.Ageing Res Rev 2012;12(1):90-102.

14.Seals DR,Melov S.Translational geroscience:emphasizing function to achieve optimal longevity.Aging(Albany NY).2014 Sep;6(9):718-30.

15.Balistreri CR,Candore G,Accardi G,et al.Centenarian offspring:a model for understanding longevity.Curr Vasc Pharmacol.2014;12(5):718-25.

16.Singer MA(1).The Origins of Aging:Evidence that Aging is an Adaptive Phenotype.Curr Aging Sci.2016;9(2):95-115.

17.童坦君,张宗玉.衰老机制及其学说.生理科学进展2007;38(1):14-18.

18.Khan SS,Singer BD,Vaughan DE.Molecular and physiological manifestations and

measurement of aging in humans.Aging Cell.2017 Aug;16(4):624-633.

19.Veitia RA,Govindaraju DR,Bottani S,et al.

Aging:Somatic Mutations,Epigenetic Drift and Gene Dosage Imbalance.Trends Cell Biol.2017;27(4):299-310.

20.Aunan J,Watson MM,Hagland HR,et al.Molecular and biological hallmarks of ageing.Br J Surg.2016;103(2):e29-46.

21.Park DJ and Yeo SG.Aging.Korean J Audiol.2013;17:39-44.

22.Rattan SI.Aging is not a disease:implications for intervention.Aging Dis.2014;5(3):196-202.

23.Labat-Robert J,Robert L.Longevity and aging.Mechanisms and perspectives.Pathol Biol(Paris).2015;63(6):272-6.

24.Eline Slagboom P,van den Berg N,Deelen J.Phenome and genome based studies into human ageing and longevity:An overview.Biochim Biophys Acta.2017.pii:S0925-4439(17)30332-0.

25.López-Otín C,Blasco MA,Partridge L,et al.The hallmarks of aging.Cell.2013;153(6):1194-217.

26.Frenk S,Houseley J.Gene expression hallmarks of cellular ageing.Biogerontology.2018 Feb 28.[Epub ahead of print]PubMed PMID:29492790.

27.Raimundo N,Kriško A.Cross-organelle communication at the core of longevity.Aging(Albany NY).2018;10(1):15-16.

薛开先
薛开先 主任医师
江苏省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