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门诊看病需要做哪些准备?
一、尽量挂号看病
挂号就诊,其实就是花点钱让医生坐下来给你好好看病。如果没挂上号尽量申请加号,哪怕是有熟人领着去也尽量要求加号。这个除了尊重人家的劳动的问题,挂号还意味着建立一个约定:医生需要对他的医疗行为负责。如果不挂号,他就没有这个责任了---他可以认真看,也可以随便看看,这里里外外差别很大。
无论是在门诊或是在病房,经常会有人拎着资料或者化验单拉着个医生就问:“你能给我看一眼吗?就看一眼,......”。这样的做法看上去很省事,但你要知道:你是来看病的,不是问个路,指个方向。医生看病要了解病情,作出一个正确的判断需要体格检查、询问病情及一些化验及影像检查,是一个综合判断过程,不是随便看一眼、问一句就解决问题,这样会误诊或耽误病情,既然你不是提前和医生预约或者挂号就诊,医生何必承担这个责任帮你看病。如果医生随便在路上或者走廊上就帮你把病看了,那不是看病,是玩命。
二认真准备好以往的病历资料
门诊经常碰到很多既往就诊过的病人两手空空来到医院,问出院记录、既往检查资料或者化验,他们经常会反问医生我之前在你那看过,你不记得吗?或者以前就诊资料电脑你有,你查一查就知道了。但是你要知道,医生一个上午就要看100个病人,每个病人就是3分钟时间也要五个小时,3分钟之内要完成问诊体检及病例还要做出处置,哪里有时间帮你去查以前的资料,医生看那么多病人就是记得你也不可能全面知道你情况,
所以如果来医院看病,这个准备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整理以往的各种检查治疗的资料;二是把自己的思路整理清楚,准备好你要解决问题,如果怕记不清可以带个纸条。这样你看病的效率和质量都会大大提高,对于病情复杂的患者尤其重要。而杂乱无章的资料和毫无目的地问东问西不仅会浪费掉医生大量的时间,也会消费掉他们的耐心。所以看病之前先整理资料,比如给片子标上时间、把重要的检查单分类汇总、写一个病史的小结等等。这些做法不仅会帮助医生快速浏览你的资料、不至于遗漏重要的信息,同时也会让他们对你刮目相看。
三如何选择医生
去门诊看病,看此次看病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就是去门诊做个常规检查,普通门诊就可以解决了,没有必要去专家门诊花更多钱及更多时间去排号。如果治疗后复查,最好找原来给你治疗或者手术的医生,因为原来医生对你病情更了解,更好处理。如果你这次去看专家门诊,最好提前网上预约挂号,就是预约挂号,最好早于预约时间来,一般情况下我会提前来诊室开检查,如果你按预约时间来可能好多人已经在你前面预约好检查,这样你等待做检查时间会更长。如果没有号了,你可以去诊室和医生商量要求加号。一般情况下医生会同意的。
选择医生特别是做手术的医生,首先你要了解这个医生擅长于哪个方面手术,选择医生最好不要选择当领导的,当领导的大量行政事务占据时间,从事业务的时间就少了;不要选择写专门文章的医生,很多医生写文章很不错,也早早的取得高级职称,但是这类医生文章写多了,实验做的多了,用于手术实践时间没了,找这种医生开刀也是不靠谱。如何选择医生最好找手术室护士及麻醉师打听,因为手术医生每天都是和麻醉师和护士在一起手术,他们也是天天看其他人手术,谁的手术好在她们心中明明白白一本账。选择专家最好不要看退休多年或者所谓老专家,有些老专家的确经验丰富,但是也有一些专家退休前5-10年不看书不学习了,现在医学进步日新月异,每年多有新知识及新观点出来,如果你盲目迷信老专家,可能会出问题,耽误治疗或者病情。选择外科手术医生最好是40几岁到50几岁的医生,因为医生在这个年龄阶段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强壮的体力完成手术。
四、自己不要太有主意
看病时人们普遍有两类态度:一种是广泛听取医生建议,然后从中做出选择;二是自己已经有了主意,需要找医生来支持一下。
第一类人一般问题不大,第二类人就要小心了。首先建议你不要随便自己拿主意,因为你并不真懂医:另外即便有了自己的想法,在医生面前也尽量别流露出来,耐心听听医生的分析和建议没什么坏处。认真听从医生的意见是没有错的,不要讳疾忌医而耽误自己病情。
五、治疗的过程有点像打比赛,平稳的心态才最有利于发挥。
如果你特别有钱或者特别有地位,建议别总在医生面前显摆。这一来是因为有很多医生根本不吃这套,搞不好会适得其反;二来如果真的遇上趋炎附势的主儿,怕也没啥好结果。比如做手术,时常会遇到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当时医生们的心里很平静、无论进退都是出于医学的角度考虑,那么病人多数是获益的;可是如果你的财富和地位对医生的判断造成了干扰,那结果就会难料得多,弄不好要么丧失机会,要么就是一塌糊涂。也有人喜欢用强硬的态度来引起医生注意,认为那样的话医生们就会“好好给我看病”。其实不然,蛮横和挑剔会让医生们觉得你很“事儿”,平时他们自然会对你很客气,但是如果真的治疗中遇到麻烦,他们会本能地求稳以自保,最终吃亏的还是你自己。也就是说,你可以逼他们对你笑,但却没法逼他们真的对你好。
六、多问“怎么办”,少问“为什么”
到医院求医问药的根本目的是短平快地解决问题,而不是去学医。即便你有足够的兴趣和热情,由于缺乏必要的医学基础知识,要是想完全弄清楚治疗中的原理几乎是不可能的。问得过多过细不仅浪费时间,也容易招人烦。
另外,有时治疗过程比较复杂,医生们常常会凭着经验和感觉做出判断,那就更没啥“道理”可讲。好比遇上疑难的手术,有的人说能做,有的人说不能做,这时你要是问得细了医生就没法回答—-让他说别人傻他肯定不干,让他说自己傻他更不干。还有些情况是不方便细解释。比如现在有句话叫“懂中医的人不买鸿茅药酒,懂西医的人不买脑白金。”这是许多医生的共识,信不信完全由你,只是医生们不会、也没办法跟你细讲其中的根源。
七、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就医的过程是个合作的过程,而合作最重要的基础就是信任。
性命攸关之际,每个人都会担心自己的医生不够优秀,这种心理虽然可以理解,但都是多余的。因为对于绝大数治疗来说,最关键的因素不是医生的水平够不够,而是他肯不肯全力施治。任何高难度的治疗其风险必定也高,所以最开始时医患双方都是“各怀鬼胎”的:患者考虑的是“他行不行”,而医生考虑的则是“他值不值”。只有两边的答案都是肯定的,治疗才能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如果医生的周围布满了录音笔和针孔摄像头,那么我坚信多数医生宁可认怂求稳,也不会冒着在焦点媒体里当“屠夫”的风险去做理论上的天使!
交个医生朋友是很有必要的,现实里的他们其实很丰满、很有趣—-或许有点怪,但是绝不坏。
本文是祝玉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