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立中教授运用“温潜法”治疗不寐的经验
王珊珊 赵新鲜 李英英 郭立中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46)
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疾病,俗称“失眠”。患者多表现为入睡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能再寐;或寐而不酣,多梦等。历代医家对不寐均有论述,且治疗方法丰富。不寐的病机可总体概括为“阳不入阴,阴阳失交”,包括阴虚不能纳阳,或阳盛不得入阴。临床治疗多从气郁化火,扰动心神;胃气不和,痰热内扰;阴虚火旺,心肾不交;思虑劳倦,内伤心脾;心胆气虚,易惊善恐;瘀血停滞,血不养神等方面考虑。
笔者有幸跟随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急难症研究所所长郭立中教授、主任医师学习多年,目睹老师起初对于不寐病患亦按照传统方法进行辨证论治,多能获效,但效不持久,甚至个别病人仍效果不显,饱受不寐的煎熬。郭老师进而潜心钻研这些病例,发现他们在临床表现上除难以入寐外,多伴有脚冷,即使口干口渴却饮水不多或渴喜热饮,舌淡胖苔水滑,甚至个别病人也有明显的畏寒、怕冷等阳虚证象,结合《伤寒论》白通汤、通脉四逆汤条文,深悟“阳不入阴,阴阳失交”中还当有“阳气亏虚,阴寒内盛,格阳于上,阴阳不交”的情况,遂采取温潜浮阳,导龙入海的方法治疗,竟效如桴鼓。兹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1基本方药
制附片60g(先煎两小时),炮姜30g,炙甘草5g,白术15g,砂仁15g(后下),黄柏15g,木蝴蝶20g,生龙牡各30g(先煎),生龙齿30g(先煎),炒枣仁20g,朱茯神15g,桂枝30g。
若患者盗汗明显,可将生龙牡改为煅龙牡;若头晕、耳鸣明显,加磁石30g(先煎);若失眠顽固,伴有心烦不安,加合欢皮15g、夜交藤20g。
2 方义分析
此方乃由当代扶阳大家卢崇汉教授四逆法[1]加封髓丹、桂甘龙牡汤加减化裁而来。方中附片、炮姜、炙甘草大补元阳,温暖肾水,炮姜苦降之性较强,可增强此方的温潜作用。砂仁、黄柏,炙甘草为封髓丹,引导上浮之阳归位。又加白术,配合炙甘草补土伏火,使元阳封藏,不致散失。木蝴蝶能加强封髓丹的潜下作用,可视为封髓丹的增效剂。龙骨、牡蛎、龙齿重镇安神,镇纳虚阳。况龙骨、牡蛎一在天为龙,一在海为介,两者同用可交通阴阳,为治失眠之佳配。桂枝合甘草、龙牡乃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之意,能镇纳心阳,治疗虚烦,兼桂枝能走肌表、上焦,驱散寒邪,为元阳归位宣通通路。辅以酸枣仁益心养肝安神,朱茯神宁心安神,交通心肾,诸药共奏温潜浮阳,导龙入海,交通心肾之功。
3 适用范围
此方临床用于治疗“阳气亏虚,阴寒内盛,格阳于上,心肾不交”之不寐。症见入睡困难,或寐而易醒,多梦,伴双脚发凉,口淡不渴,或口渴而喜热饮,目暝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畏寒,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腻润滑,脉细无力或浮大而空,同时伴有咽干、口糜、牙痛肿痛等头面五官诸般虚火上浮之形。
4 医案选析
案一:金某某,女,72岁。
2010年12月2日初诊。自述失眠多年,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醒后不能再寐,耳鸣如蝉,咳嗽时作,咯痰色白质稠,口干喜热饮,纳可,易汗,腰酸痛,下肢凉甚。小便点滴不畅,夜尿3次。大便日2-3次,质软,成形。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舌质淡红,体胖大,边有齿印,苔薄黄腻。左脉弦细,尺浮大;右脉紧。
辨证:真阳下虚,虚火上浮,心肾失交。
处方:制附片60g(先煎2小时),炮姜30g,炙甘草5g,炒白术15g,砂仁15g(后下),黄柏15g,木蝴蝶20g,煅龙牡各30g(先煎),生龙齿30g(先煎),炒枣仁20g,朱茯神15g,桂枝30g,磁石30g(先煎)。7帖,水煎,每日一帖,分早晚服用。嘱晚上一顿需睡前半小时凉服。忌生冷、粘滑、辛辣刺激、酸涩等食品。
2010年12月23日二诊:药后睡眠明显好转,腰酸消失,耳鸣减轻,口干不显,咳嗽时作,咯痰减少,易自汗,小便量少不畅,大便日二行,质常。舌暗,边有齿印,苔白腻。左脉弦细,尺浮细;右脉弦,寸紧。守法续进:上方改制附片90g(先煎2小时),炮姜60g,磁石60g(先煎)。7帖,将息如前法。
2010年12月30日三诊:药后症减,纳可寐安,大便日3-4次,便后腹痛,腰痛,余无不适。舌淡红暗紫,苔薄白,脉浮大有根。守法续进:首诊方改制附片90g(先煎2小时),炮姜75g,炙甘草10g,加骨碎补15g。7帖,将息如前法。
2011年1月6日来诊,患者自述睡眠已基本正常,诸症均见好转,故以上方出入续服,巩固疗效。
按:患者证见一派肾阳虚衰之象,按仲景《伤寒论》少阴病提纲所述,当见“但欲寐”,病人反失眠。只因肾水极寒,逼迫虚衰之真阳浮于上,阳不入阴,阴阳失交。故用此方温肾水,潜真阳,交通阴阳。又患者腰痛明显,加骨碎补补肾强骨。因附子性大热,下焦寒极非此不能愈,但假热在上,热药热服则两热相争,格拒不纳,故热药凉服,骗过咽喉这一关。《内经》中称此法为偷渡上焦,亦属《内经》治则中反佐法之一[2]。
案二:崔某某,女,23岁。
2011年2月17日初诊。患者主诉入睡困难伴五心烦热1年。刻下:面色淡白,疲倦欲寐,气短少息,形寒怕冷,烦渴欲饮,入夜尤甚,惟喜热饮,纳香,情绪佳。大便1-2日一行,质常;小便调。平素月经30日一潮,6日净,量色质常,无血块,不痛经,末次月经2011年2月6日。舌淡苔薄白润,边有齿痕。左脉寸关弦滑,尺虚浮;右脉虚细。
辨证:真阳下虚,虚火上浮,心肾失交。
处方:制附片60g(先煎2小时),炮姜30g,炙甘草5g,生白术15g,砂仁15g(后下),黄柏15g,木蝴蝶20g,生龙牡各30g(先煎),生龙齿30g(先煎),炒枣仁20g,朱茯神15g,桂枝30g。7帖,水煎,每日一帖,分早晚服用。嘱晚上一顿需睡前半小时凉服。忌生冷、粘滑、辛辣刺激、酸涩等食品。
2011年2月24日二诊(其母代诉):药后睡眠改善,后因劳累过度,又有所复发,入睡稍困难,疲倦少气,口渴喜热饮,五心烦热,大便两日一行,质干,小便调。守法续进:上方改制附片75g(先煎2小时),炮姜50g,生龙齿45g(先煎)。7帖,如上方将息及禁忌。
2011年3月3 日 三诊:患者自述药后失眠仍有反复,多梦易醒,疲倦气短,纳佳,怕冷,小便次频;大便日行,质常。舌淡红苔白,边有齿痕。脉左尺偏浮。守法续进:首诊方改制附子90g(先煎2小时),炮姜60g,炙甘草10g,朱茯神20g,炒枣仁30g,生龙牡各45g(先煎),生龙齿60g(先煎),加肉桂15g(后下)。7帖,将息如前法。
周后再诊:药后睡眠改善明显,入睡易,入夜身热,二便调。上方续服7剂。
2011年3月18日五诊:诸症明显改善,睡眠恢复正常,上方续进,以资巩固。
按:患者入睡困难兼有五心烦热,烦渴等症,似是阴虚内热扰神,然疲倦气短,怕冷,面色淡白,虽渴而喜热饮,参之舌脉,实为一派阳虚征象,当属“真阳下虚,阴寒内盛,格阳于上,阴阳不交”,若未辨明证属阳虚,反滋阴降火,实不啻“雪上加霜”。阴阳不辨,治亦罔效矣!是故火神鼻祖郑钦安有云:“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3]治以温潜之法,病情很快缓解。
参考文献:
[1] 卢崇汉.扶阳讲记[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63-164.
[2] 张存悌.中医火神派探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77.
[3]清·郑钦安.医理真传[M].成都:巴蜀书社,1989:1
本文是郭立中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