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良
主任医师
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耳鼻咽喉科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内镜技术新进展之二:耳内镜
2629人已读
耳内镜进展:
国内耳内镜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有学者采用耳内镜作为手术操作的辅助手段。耳显微外科手术国内始于50年代,对中耳及乳突手术病灶的彻底清除及中耳成形术后听功能的恢复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耳硬化症的手术亦由半规管开窗术改为镫骨手术,近年来开展了微创的镫骨切开术及镫骨成形术。镫骨成形术适用于镫骨底板前1/3小范围的病灶,在细小纤维导光内腔镜引导下可明视镫骨前方,用氩离子激光气化镫骨前脚,及在镫骨底板硬化灶后方切断底板,松动镫骨后部,切开窗用软骨衣覆盖。此手术不用活塞式人工镫骨,保留镫骨肌腱及环韧带,减少了活塞式人工镫骨导致的术后感音神经性聋、眩晕、肉芽组织形成及砧骨坏死。保留镫骨肌腱可增进在背景噪声下的语言识别率及减少听觉过敏。保留环韧带可增强暴露于强噪声时的保护作用。
在常规中耳手术中,显微镜对于后鼓室、镫骨及其周围结构的暴露不充分,部分患者咽鼓管口的暴露亦较困难,给手术操作带来不便。而耳内镜较好地弥补了手术显微镜的不足,有可能达到微创的目的。研究表明,经不同的途径行内镜手术能清楚地观察到中耳各个结构,因此能提高胆脂瘤的清除率从而减少胆脂瘤的复发率。在耳神经外科手术中,耳内镜能较好地显露桥小脑角的神经、血管,病变范围,为显微镜下手术切除肿瘤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当然,耳内镜存在出血时视野不清、单手操作、缺乏立体视觉等不足,还需要不断探索与改进。
本文是张良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