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陈静静 三甲
陈静静 主治医师
河南省儿童医院 儿童保健科

孩子胆小怎么办?

7612人已读

在孩子3岁到6岁,发展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有些家长会觉得孩子不爱说话,内向,害怕和人接触,问我 “陈医生,孩子有点胆小怕事怎么办呢?”。

那陈医生要告诉你其实也许孩子只是内向,是先天形成的气质(气质测评),但孩子却十分懂事听话,就不要有过多的担心,因为内向和外向没有好坏之分,只有乐观和悲观才会造成人心理上的改变,多尝试和他交流,即使内向,但内心快乐,他的心理也是健康的,不要因此而瞧不起他,因为孩子的自尊是一切美好生活的前提。

胆小怕事 听起来里面包含的情绪有担心、害怕、恐惧等情绪。

恐惧心理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每个人都有恐惧的东西,比如在婴儿的时候,可能因为一声关门声而吓哭,慢慢的害怕父母吵架或者分离,怕黑、怕狗、怕蛇、怕火、怕电闪雷鸣、洪水、地震,人类都是这样逐渐通过经验的积累,和现象的理解,学会面对恐惧的,但是比如同龄孩子对某件事都不怕了,但自家的孩子还是怕,家长要如何面对呢?

方法/步骤

1

首先,家长们要知道上述中所说的,这是成长中的一种现象,不必担心,随着时间,这种现象也会慢慢出现变化,不必引起不必要的恐慌,过早或者小题大做会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本来可能不会出现胆小,慢慢的被认为胆小也就胆小了。

  1. 2

    其次,社交活动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你的孩子喜欢在人群中独处,同龄的孩子早就不怕生了,那必要的时候,就要做他的伙伴,带着他多参加同龄孩子所少参加的社交活动,任何可能的社交活动,让他多些见识,所为见多识广,害羞的心理也就会逐渐消退。

  2. 3

    再次,不要喝令他,或者要求他怎么做,当然如果他愿意这样做,也可以,如果在他对此已经产生逆反心理了,就需要父母的理解,循序善诱,告诉他的某些做法是不对的,但不要急于一时,不要给他造成紧张,太多的厌恶和太多的呵护都会让他以为自己在大人眼中就是这样的不成器,心理负担会越来越重。

分割线 熊熊们.jpg

家长:陈大夫,什么样的性格内向或胆小怕事什么时候需要改变呢?

陈大夫回答:家长们有的也是第一次做家长,所以有很多需要学习。比如我们首先要学会知道恐惧是人正常的表现,包括当你看到孩子胆小害怕的时候,是不是自己也在害怕呢?积极正确的面对恐惧,拥有成熟正确的“恐惧”观是非常重要的。


1、接纳孩子的内向,但仍希望孩子能够积极与孩子玩耍,可以更加主动的探索世界,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大于4岁以上的孩子可以找我通过绘画心理咨询看孩子的性格是否真的是内向,还是是因为外界环境的影响,安全感不足

2、如果您发现孩子的害心理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正常的生活和学习,那就尽量早一点寻求医生配合治疗。

分割线 熊熊们.jpg

在我们身边,不少家长朋友都有反映自己的孩子比较胆小、怕事,而且在这其中,男孩子占的比例比较大,因为胆小,怯场,使孩子失去了许多展现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 今天,就让我们分析一下造成孩子胆小的原因,来找找改善的诀窍!

造成胆小的原因一般的有以下几种:

01

家长保护过度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保护过多过细,怕磕着、怕摔着、怕有任何不适应,总把孩子带在身边,形影不离,使孩子形成一种强烈的依赖心理和被保护意识。日常生活中对小儿限制过多,如小儿摸摸茶杯,大人就嚷:“别动,看,摔了”;小儿摸摸扫帚,大人就说“扎着你,多脏,快放下”等等,造成小儿不敢从尝试与实践中获得知识,取得经验,从而胆小。当孩子逐渐长大时,保护的惯性照样持续,没能根据孩子的能力发展适当“放飞”。其实正是这种“保护伞”导致了孩子的胆小。

02

心理阴影

不少的家长,在孩子年幼时都会说以下类似的话语: 比如“你不听话,就把你送给坏人”、“不许到处乱跑,小心捡垃圾的把你骗了去”等等,这种“大灰狼”式的话语无形中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孩子会认为外界环境危机重重,首先就产生了防备心理或者逃避心理。 生活中某些偶发事件,如着火、跑水等吓着了孩子……这些经历,在孩子心理上留下可怕的阴影,也会造成孩子胆小。

03

孩子交往太少,对陌生人和群体不适应

有些孩子从小很少与人交往,除了父母、长辈,极少与同龄小朋友一起玩耍,极少有走亲访友的机会。这样,也会使孩子交往能力萎缩,怕见生人,怕在众人面前讲话。

如何让孩子更加“放的开”呢?

01

别轻易给孩子下结论——“他缺少自信”

千万不要总当着孩子的面数落他,这会导致孩子失去自信。要知道,孩子的自信是需要培养的。当孩子进步时,大人要及时对他鼓励;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要给予适当的帮助并鼓励他克服困难。要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是培养孩子自信的关键。

02

发现孩子拘胆小,不要犹豫,尽快引导

有一些家长认为,孩子胆小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等长大了,就自然好了,因此不进行教育干预,这样的家长缺乏敏感性。其实,如果不对孩子的胆小性格加以教育,发展下去,胆小的性格就会演变成回避型人格。这种人格,因害怕与外界打交道而把自己局限在自我的狭小圈子,而人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得发展的。

因此,长此以往,这种人的能力发展就会受到阻碍。能力发展滞缓、性格内向、回避,是心理没有健康发展的标志。所以,对于胆小的孩子,必须要加以警惕,进行及时的教育。

03

放手磨炼孩子

要敢于放手让孩子在生活中得到锻炼。有的家长总是把孩子当成小宝宝,或怕其经不起摔打,动不动就说:“你不行”,“你还小”。家长的包办代替会养成孩子胆小怕事的性格,缺乏独立精神和应变能力,一旦离开父母便神色慌张,不知所措。适度的挫折与磨难,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财富。

04

放大孩子的“闪光点”

现实中不少家长不但对孩子表现出来的勇敢,漠不关心甚至嗤之以鼻,而且经常拿别的孩子来比较,“你这算什么,谁谁比你本事大多了”,“谁在演讲比赛中拿了大奖,你连讲台都不敢上”。这些话语严重损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越加自卑胆怯。因此,家长对于胆小的孩子必须坚持“多肯定,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的原则。

05

树立正面的榜样

经常跟孩子说说英雄故事,或引导孩子看一些反映英雄人物的影视片,给孩子买一些这方面的书刊,让故事中人物的英雄言行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给孩子列举一些他的勇敢行为,如打了没有哭,或仅哭了一小会儿,能大声讲话承认错误等等。 还应注重父亲对男孩性格的影响。父亲多和孩子说笑玩耍,注重多与孩子谈论爸爸,让父亲的形象和行为清晰地保持在孩子的心目中。

06

通过正确的训练,让孩子变得胆大

当客人到了以后,鼓励他照着去做。客人的表扬,对他的言行就是一种强化。几次之后,就能大胆应酬了。为了在班级大胆发言,可先请几个与孩子关系较好的小朋友到家里来,练习讲小故事,一人讲一个。事先帮助孩子准备一个简短故事,讲了一次,下次就会勇敢一些。

陈静静
陈静静 主治医师
河南省儿童医院 儿童保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