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术后注意事项:面肌痉挛 三叉神经痛 舌咽神经痛 咬肌痉挛
一. 医用胶水粘合的切口的术后注意事项:
在航空总医院王晓松主任团队接受“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咬肌痉挛、难治性眩晕的患者,目前使用的是“切口胶水粘合”技术。与传统的丝线缝合相比,具有愈合快、疤痕小、疼痛轻、感染率低,不影响皮肤血运的特点。
为防止意外撕裂切口,我们在切口外层粘合了“加固层”--明胶海绵。术后一周明胶海绵会随着表皮的脱落而逐步翘起,术后一个月前后彻底脱落干净。在明胶海绵彻底脱落以前,“禁止强行撕拽“切口上粘合的明胶海绵,以免撕裂切口导致感染。
明胶海绵翘起部分的处理方法:用酒精(明胶海绵在酒精浸润湿透后会变软)浸润后,将变软的翘起部分用棉签”蹭掉“即可。
二. 切口部位术后疼痛的三个高峰期:
第一个疼痛高峰:术后麻醉清醒后切口疼痛,局限在切口,疼痛通常较剧烈。原因:切口内切开的肌肉正常疼痛反应。缓解办法:此时可用”镇痛泵“ 或 注射”止痛药“来缓解疼痛。
第二个疼痛高峰:大多患者在术后3~7天出现术侧太阳穴周围和枕部明显的“搏动性跳痛”,难易忍受时需要口服止痛药物来缓解疼痛。原因:此时切口肿胀进入高峰期(外观可见切口周围肿胀),为了加强对肿胀部位的供血,枕部和太阳穴部位的血管血流会明显增加,可以触摸到此处血管强有力的搏动,甚至患者自己都能够听到“嗡嗡”血流声。缓解办法:口服止痛药物、局部麻药封闭、热敷或频谱照射切口周围促进血液循环等。
第三个疼痛高峰:一般在出院后,患者感觉颈部发硬、颈肩部和顶枕部疼痛。此时患者经常抱怨转头时“脖子发紧,头痛头沉”。原因:切口下方切开的颈部肌肉群再缝合后,每块肌肉之间的相对活动受限。加上患者为了缓解切口部位的疼痛,一般很少活动颈部,出现了颈部肌肉疲劳痉挛、僵硬,类似“落枕”的症状。缓解办法:1.术后适当活动颈部,以不引发明显疼痛为限,防治“落枕”。2.术后一月后,切口部位已经长得非常牢固,此时可以尝试每日做“颈部操”来促进切口深部的肌肉之间的粘连松解开,每个动作也是以不引发明显疼痛为限。切口周围的热敷、按摩也能改善局部血运,舒缓僵硬的肌肉,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3.在颈部活动过多或受力过大后(提重物或锻炼身体后最易出现),切口深部的肌肉受到不适当的牵拉就会出现颈肩部疼痛,可以用局部热敷和按摩来缓解,一般无需服用止痛药物。
三.切口麻木:头皮内是有丰富的“感觉神经”的,通过切口处的部分感觉神经有可能在手术中被切断,就会出现切口周围“麻木“,这种麻木会随着感觉神经的不断自我修复生长而逐渐消失。处理:无需特殊处理,恢复快的有几个月,慢的需要几年时间。
四.切口愈合不良:正常的切口愈合过程虽然会有肿胀过程,但不会出现渗水流血的。但任何手术切口都会有感染率和线头排异反应率的,虽然极少,但也需注意。
1.切口感染:一般术后一周内出现,红肿热痛明显,需要管床医生处理。
2.线头排异反应: 一般在术后一个月到半年左右出现,是人体自身免疫机制对手术风险过度反应的表现。可见切口处冒出黑色线头或流水,或切口出现包裹着线头的“小包”等,需要即时到医院脑外科拆除排异的线头即可。
切口排异反应
五.面肌痉挛患者“独有”的注意事项:面肌痉挛患者术后4~6%有可能出现“迟发性面瘫”(术后1~2周出现),表现为类似面部”受风“一样的面瘫表现(眼睑闭合无力、额纹消失、口角偏向对侧、鼓腮术侧漏风等),多出现在术后面部立即停跳的患者中。大宗病例统计表明自然预后良好,但恢复缓慢(1月到半年),极少数患者遗留后遗症。
处理建议:在神经内科医生指导下按面瘫规范治疗即可,早发现早治疗(我科住院患者请详见“术后患者须知”上的“迟发性面瘫治疗方案”)。
本文系王晓松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是王晓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