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耳术后注意事项
术后患者须知
中耳手术术后患者须知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耳胆脂瘤、鼓膜穿孔、耳硬化症、听骨链畸形、听骨链中断等常常需要手术治疗,以下是术后需要注意的问题,简要介绍如下:
1. 关于复诊的问题
中耳手术伤口深在,复杂,尤其是手术早期,容易并发感染,听骨移位,皮瓣坏死等情况,对术后复诊换药要求较高。所以,请患者朋友严格遵照医生的要求复诊,这样才能保证手术的效果。通常来讲,复诊计划为术后2周1次,术后3-4周1次,术后2月1次,术后3月1次,此后根据情况2-3月1次,术后第2年半年1次。具体的复诊时间医生均为在出院时以及前次复诊查看伤口情况后会告知。在临床上,时常遇到由于各种原因而没有复诊,从而造成最终预后不好的病例,十分可惜,请务必按照医生的要求复诊,务必!
2. 关于饮食。
中耳手术术后,外耳道及鼓室内通常填塞较多的止血材料和纱条,为避免填塞物的移位,所以术后一段时间建议软食,避免过度咀嚼运动。耳部手术在颞颌关节附近操作,术区肿胀也可累计颞颌关节,咀嚼硬性食物可以刺激颞颌或者牵拉伤口可引起疼痛。此外,尽量避免过量使用辣椒,因为可能造成术区渗出增多,影响干耳。
3. 头部制动,避免剧烈运动。
一般术中放置人工听骨的患者术后要求头部制动(头部尽量避免大的动作)、尤其是放置全听骨TORP的患者,一定要按医生和护士的要求来做,以免引起听骨移位等。另外,植入人工听骨的患者,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引起听骨脱落或移位,导致听力下降。
4. 伤口换药、护理
中耳术后的患者,需要绷带包扎,绷带的目的主要是固定和加压外耳道填塞物,另外防止头皮出现血肿等,过紧或过松可找医生调整。术后伤口可能有渗血,如果被血迹浸透,可找管床医生换药。一般绷带在术后出院时(术后3-4天)拆除。出院后,患者可自行用酒精擦拭耳廓及耳后伤口消毒,但是避免自己触碰耳道填塞的纱条以及掏耳朵,冲洗耳道等,在术腔完全上皮化前,不要沾水。
5.疼痛:
因手术难免会有切口,术后麻醉药物或止痛药物代谢完后,切口或手术区域可能会疼痛,如能忍受不需特殊处理;如难以忍受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口服止痛药物。术后3天后如果耳部疼痛剧烈(或局部发热、红肿、触痛)需排除感染,找医生就诊及时诊断和处理。
6. 耳道渗血、渗液,耳道内臭味
中耳术后一段时间内耳道内均可能有少量血性液体、渗液,如果量不多,可按医生制定的方案继续治疗。耳道内填塞纱条,耳道内会有轻微异味,如果有明显的臭味,可能术腔已感染,应及时复诊。一般情况下,开放性乳突根治手术术腔干耳时间在1-3月,这期间长期存在渗血性液体、流液均为正常,不必过度担心。通常,渗出会越来越少,但突然间增多,或者出现明显的臭味深液,可联系手术医生复诊,查看伤口情况。
7. 术后药物治疗。
出院后应继续服用抗生素直至拔除耳道填塞物,预防感染。此外,术后适当给予有利于控制鼻腔及鼻咽部过敏、水肿、改善咽鼓管引流的药物,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合并鼻窦炎,鼻腔脓性分泌物较多时候,应积极的治疗。一般出院时会带1周的口服药物,使用完后到取纱条这段时间内,可咨询手术医生,确定是否继续用药。
8. 耳部及头部切口勿沾水以防引起感染。
术后清洗头部一定注意保护切口,保持干燥,不要让污水进入耳道内。
9. 防上呼吸道感染(感冒)。
感冒病毒或细菌可通过咽鼓管引起鼓室内感染,如果出现,应积极的治疗。
10. 勿用力擤鼻。
鼻腔或鼻咽部的分泌物都可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形成感染。擤鼻时可按住一侧鼻孔,依次单个鼻腔清理,或回抽到咽部吐出。
11. 按时拆线、换药,定期复查。
手术后2周(以出院时医生的交代为准)返院找手术医生去除外耳道的填塞纱条,并且清理术腔。医生并且会根据术腔的情况,告知下次复查的时候。一般术后2周内拔除外耳道填塞物至3个月内,应按照手术医生制定的复诊计划复诊。术后3个月、6个月、1年需要复查,因为听骨脱出多发生在术后1-3年。复查内容根据情况,可能包括听力、耳内镜或颞骨CT等。
12 . 一般无特殊情况3个月内避免乘坐飞机,因为飞机起降时气压变化较大,会对修补鼓膜或人工听骨产生影响。也应避免乘坐高铁,以及长途汽车的颠簸,也有可能会对修补鼓膜或人工听骨产生影响
13. 听力问题。
术后密切观察听力,如果是提高听力的手术,如修补鼓膜,放置人工听骨,根据术前的听力基础条件,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也有少数患者术前听力损失并不重,术后因外耳道填塞物、分泌物堵塞、修补的鼓膜较厚、质量较大等原因,听力提高不明显甚至与术前相比有下降,但随着新生鼓膜的塑形,鼓室填塞材料排出等,听力会有有所改善。
14. 其他不适。
如出现面瘫、眩晕或耳鸣等情况及时向医生反应,可以针对性对症处理。如果术后出现耳闷感,与鼓室及耳道内填塞止血材料、鼓室粘膜水肿有关。
15.双耳均需要手术的话,需待术耳干耳,病情稳定后进行,具体时间需经医生评估后决定,通常需间隔3-6个月。
本文是张春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