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宫颈糜烂≠宫颈癌,也≠生理现象
“宫颈糜烂”很红,红到几乎每个女人都知晓,曾经给很多女性很大的困扰。特别是前些年,“宫颈糜烂”成了民营医院/诊所医疗广告的主角之一(还有无痛人流),女性们被广告忽悠到医院/诊所后,医生会说:“你的宫颈啊,糜烂很严重了,再不治疗就会得宫颈癌!先输液消炎,用消毒液清洁阴道,再给宫颈上上药、照照光,然后给你做臭氧除菌、纳米修复……” 另一方面,有很多妇科医生不断地在科普,对前来就诊的病人说:宫颈糜烂是一种生理现象,目前不认为是一种病,一般不需要做任何治疗。 那么,宫颈糜烂到底是不是病,需不需要治疗?
先从“宫颈糜烂”在教科书上的变迁说起
在我们国家2008年之前的医学生教科书《妇产科学》上,“宫颈糜烂”一直是作为一个疾病存在的,还对它进行了轻度、中度、重度的分类,糜烂面积小于1/3是轻度,1/3-2/3是中度,超过2/3是重度。但在国际上,早就认为宫颈糜烂是宫颈柱状上皮的异位,是一种生理现象,它不是一种病理现象。2008年,我国医学本科第7版《妇产科学》教材取消了“宫颈糜烂”病名,以“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取代。所以从2008年开始,国内应该是取消了“宫颈糜烂”这一诊断。
宫颈柱状上皮异位是怎么回事?
看下图。对于宫颈,医生做妇科检查时,从阴道内看到的部分是那个圆形的部分,即是宫颈的外观。
在宫颈上,有两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如下图左侧这张所示,靠近阴道内的是鳞状上皮细胞,靠近子宫方向的是柱状上皮细胞。
两种上皮在外观上表现是不同的。看最上面“宫颈糜烂—过时的诊断”这张图,在宫颈的中央,看起来像是“糜烂”的部分,就是柱状上皮的外观;边上的一圈,看起来光滑的部分,是鳞状上皮的外观。
在宫颈的外口(在阴道内可以看到)和内口(与子宫体交接处)之间,柱状上皮细胞和鳞状上皮细胞处在一个动态的平衡,这个区域在医学上称为“鳞柱交界区”。鳞柱交界区容易受雌激素的影响而变化。女性在青春期之前,卵巢功能没有完善,雌激素低,柱状上皮就靠里面一些;到了来月经以后,柱状上皮受雌激素的影响,更多地朝外侧发展,因此就有类似“糜烂”一样的柱状上皮在宫颈外口,这时在妇科检查就可以看到;在绝经以后,雌激素水平下降,柱状上皮又退回到里面,这个时候“糜烂”又看不见了。看上图右侧的那张,柱状上皮外移到了宫颈外口,检查时就能看到了。
所以,所谓的宫颈糜烂,也就是肉眼看上去的“宫颈外观糜烂”,本质是柱状上皮异位,或者说是移位,是一种生理现象。
那么,宫颈糜烂完全就是一种生理现象吗?
也不是的。
肉眼所见的“宫颈外观糜烂”,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外移)。如前面所说,是宫颈在雌激素作用下的生理表现。大多数人的“宫颈糜烂”属于这一类型。
(2)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引起的宫颈糜烂。如人流、分娩所致的宫颈损伤,以及细菌、病毒、支原体等感染,都可以引起宫颈糜烂。这种“宫颈糜烂”是宫颈炎症的一种(宫颈纳氏囊肿、宫颈息肉也属于宫颈炎症)。
(3)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宫颈糜烂,或者宫颈糜烂合并有HPV感染,这种“宫颈糜烂”可以发展为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也就是说,宫颈癌或者癌前病变可以表现为宫颈糜烂,但宫颈糜烂不一定是癌,也不一定发展成癌,只有HPV感染的宫颈糜烂才会发展成为癌。
所以,宫颈糜烂≠宫颈癌,但也不完全=生理现象。
对于“宫颈糜烂”,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病而大加治疗,也不能完全认为其不是病而不予听之任之。
宫颈糜烂怎么办?
宫颈糜烂与宫颈癌前病变或者早期宫颈癌在肉眼检查上很难区分。因此,对于宫颈糜烂,首先应该做个宫颈防癌检查,即TCT和HPV筛查,排除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
其二,如有白带多,脓性或血性白带,白带有异味,性交后出血,腰骶部酸痛、坠胀等症状,经检查排除了癌前病变和癌,要考虑宫颈炎症,需要治疗。急性炎症视情况使用抗感染药物(包括阴道栓剂),慢性炎症可以采用电凝、激光、微波、冷冻等物理治疗。特别要强调的是,物理治疗前必须进行宫颈TCT和HPV检查。
至于那些名字动听、价格昂贵的治疗宫颈糜烂的所谓高科技方法,除非你十分有钱,否则缓缓也罢!
最后,上面两种情况都没有,那么就考虑是宫颈生理性的柱状上皮外移,不需要任何治疗,只要定期做宫颈癌筛查就行。如何做筛查?请点击阅读:宫颈癌筛查:我幸亏做了!
有性行为才有宫颈糜烂?
多数人会认为宫颈糜烂与性行为有关。实际上,尽管宫颈糜烂与性生活之间的关系说不清道不明,但糜烂与否、糜烂的严重程度与有无性行为、是否有多个性伴并没有必然的关系。如果是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引起的宫颈糜烂,跟雌激素变化有关,与性行为无关。而损伤、炎症及HPV感染引起的糜烂与性行为有关。
对于“宫颈糜烂”,简言之,没那么严重,但也不能放任自流!
本文是钟璋花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